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下载 > 文史哲学 > 民族文化 >
论文服务

“送寒衣”和 寒衣节

时间:2013-06-04来源:易品网 点击:

论文摘要:寒衣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活动节日,它的主要风俗是送寒衣,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地区,送寒衣的都有“合乎时令的悼亡”内核,人们通过送寒衣给寒衣节定下了悼亡基调。

关键词:送寒衣;寒衣节;祭祀;迎合时令;送征衣;烧纸衣
  作者简介:李宏妮(1986-),女,凯里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其中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向与三月清明、七月中元并称民间三大悼亡节日,民间叫做“过十月一”。在儒家“孝亲”传统与“灵魂不灭”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支配下,古人由生者推及死者,由阳世推及阴间,认为远在黄泉之下的亡亲,需要在十月添衣过冬,作为亡者亲属,有义务为其置备御寒物品,以示悼念之情。直至近现代,民间仍有在农历十月一日过此节的习俗。寒衣节出现得较晚,宋朝始有记载,但寒衣节的主要风俗——送寒衣,却源远流长。古往今来的“送寒衣”,虽然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地区差异,但 “合乎时令的悼亡”是送寒衣的内核。

一、先秦及秦朝“送寒衣”:迎合时令,祭祀祖先

农历十月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月份,十月节始服寒服的礼俗自古相传。《诗经·豳风·七月》的首、次两章均有“九月授衣”之句,《毛传》解为“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1]P59虽然后人对《诗经》里许多句子的注释见仁见智,却对“授衣”的理解极为一致:天气趋凉,赶制寒衣赠良人。当然,认为当时妇女九月(今农历十月)开始裁制冬衣是固定的制度难免有臆测之嫌,但那是自然形成的习俗完全是有可能的。天子在十月也换上了冬装,所谓“是月也,天子始裘”这种十月添加衣服的习俗很早就成为朝廷的节令礼仪,天子执掌着天时,天子通过加上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2]

冬寒到来,人们在入室加衣避寒的同时,自然会想到自己的亡故的亲人,特别是祖灵。古人视十月为“正阴之月”,在阴气正甚时祭祀亡灵,可谓合乎时宜。《诗经·豳风·七月》最后一句描述:“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在庆祝丰收时,人们用新收的粮食和肉制成美食享用,并以之祭祀祖先。东周时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也就是说农历十月为腊月。《礼记·月令·孟冬》载:“是月也,大饮烝。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孔颖达疏说:“腊先祖五祀者,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显见,当时每届秋收完毕,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先祖和祭祀天宗、公社、门闾等活动,希望祖先也衣食无忧。秦代至汉初,农历十月初一成了岁首,秦朝的十月新年在汉朝称为“秦岁首”。即使改历之后采用正月初一为岁首,而十月初一悼亡、祭祖之习俗却流传了下来。东周的腊月也好,秦朝的岁首也好,十月一虽然在不同的历法中被规定为不同的节点,但在人对冬寒的体验基础上产生的“送寒衣”时令文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后世“寒衣节”也有了节俗依据。

二、唐朝“送寒衣”:送征衣

民间传说中,送寒衣始于孟姜女给其夫万里送寒衣,民间将农历十月一日孟姜女送寒衣这一天,称为“寒衣节”。 有一首民歌这样唱道:“十月里鞭蓉十月一,家家户户缝寒衣,人家丈夫把寒衣换,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敦煌藏书也记载了相关小曲,曲中称杞梁为“杞梁”,称其妻为“孟姜女”,说“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长城路,实难行……愿身强健早还归”,孟姜女传说在“夫死哭长城”的基础上添加了“万里送寒衣”。

其实,送寒衣古已有之。冬天来临之际,给远方征人寄送寒衣,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景观,尤其是战争徭役频发的年代里。因此,此时的送寒衣就主要是送征衣。一个时代的特征不仅体现在民众的话语中,在文人作品中同样可见其缩影。“捣衣”、“征衣”和“寒衣”在唐代闺怨诗和边塞诗中被描摹次数之多,为历代所不及。一是因为唐初实行府兵制,士兵的生活用品,以至行军用具都要自备,负担极重,后来,府兵制虽然逐渐为募兵制所代替,但士兵的被服,还要家中缝制寄送。二是因为唐代的征戍之地主要在气候寒冷的西北、东北边疆。三是因为唐时男子服兵役时间很长,“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综上原因,“寒衣”成了寄托思念的最好媒介。事实上,送寒衣本是为了解除生者的寒冷,但由于沙场无情,他们随时可能尸横疆场,一去不返,但家中亲人却不知晓,依然不远万里寄来征衣,“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唐沈彬《吊边人》),唐代诗人皮日休曾咏叹这种情形:河湟戍卒去,一半多不回。因此唐代的寄寒衣既是送给生者也是送给死者。

三、唐宋以后“送寒衣”:烧纸衣

十月一的“寒衣节”,亦称“烧衣节”。唐朝时“寒衣节”之名虽未见于典籍,“寒衣节”的风俗活动却开始逐渐形成,表现之一是早期采取的是掩埋或焚烧真棉衣,唐宋时期人们改烧纸衣,烧纸衣是后世送寒衣的形态基础。唐代人们认为送给鬼的东西都要烧成灰,鬼才能收到,应该与唐人接受佛家信仰有关,这种观念后来渗透到送寒衣中,以焚化的形式送寒衣。宋朝起有了“寒衣节”之名,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描述了当时汴梁(今开封)的情景:早在九月下旬,“即买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按:即十月初一)烧献故也。”

宋元以后,寒衣节成为与清明、中元并列的悼亡节。清代,寒衣节被称为鬼节。据《帝京岁时纪胜》载:“十月朔,孟冬时享祭宗庙,颁时宪书,乃国之典。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燕京岁时记》也说:“十月初一日,乃都人祭扫之候,俗谓送寒衣。”胡朴安编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十月朔,俗称十月朝。人无贫富,皆祭其先,多烧冥衣之属,谓之‘烧衣节’。”

现在有的地方,“烧寒衣”习俗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入一个纸袋,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因为近年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人在送寒衣时,增加了纸制的带暖气设备的小楼房等,企盼亡亲也能分享舒适、温暖的现代化住房。这种送寒衣内容的变迁,深刻反映出民俗内容与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普遍规律。

参考文献:
  1、[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萧放.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J].文史知识,1999年11期
  3、王永清.唐诗中“寒衣”意旨研析.[J]文学教育,2007年5期

  • 认准易品期刊网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

特色服务
杂志社内部绿色审稿通道,快速发表论文
栏目分类
发表流程
论文发表流程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