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须从确立教学目标开始
作者:陆游
笔者以为,制订恰当、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对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确立目标的依据
1.认真研究学生,努力掌握学情
学生是我们制订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学生的实际是教学的基点。在制定目标之前,要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学情,努力保证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之后都能达到,这样才能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如果我们制定教学目标仅仅依据教材,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就会遇到麻烦,造成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因此,要达到语文教学的有效,课前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了解,关注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找准教学目标的起点。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明确、集中、教学难度适合学生的课时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情还要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比如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学习兴趣上的差异等,这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可见,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优先考虑学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另外,教学目标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由预设,不仅体现教师教什么,还要体现教到什么程度,即学生在课堂学完后应该达到的水平,因为教学目标应该是可测可查的。
2.认真钻研教材,深刻解读文本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载体。制定目标前,教师要深刻解读文本。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每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内涵,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充分发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善于把握作者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取文本中的养分,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特级教师钱梦龙谈他备课的方法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已烂熟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带点激情。”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找准语用能力的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教学设计。
当然,在立足教材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由超越教材的意识:就是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关注课程标准,紧扣训练重点
只有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合适的每一堂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使其能够统领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标准等,以期实现教学预期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能够发挥其功能性,是有效的教学目标。制定对于教学活动具有意义的教学目标,能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时效性。
我们平时所上的每一节语文课,表面上看起来是相互独立的,实际上内容方面却是相连的、在策略上是一致的、在方法上是互助的。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我们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个课时,而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思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用系统的思维来思考课堂问题,科学设计目标。这是横向上的考虑。从纵向看,语文教学目标有四个层次:课标意识——总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文要求——课时目标。课时目标指向单元目标,单元目标指向阶段目标,阶段目标指向总目标,从而使每一节课都指向总目标,实现同向用力,这就是系统思考的要旨所在。每节课的目标轨迹都应是朝着总目标的方向“前进”。我们最终朝向的目标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因此,制订语文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纵向层次和横向范围来精心考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纵横的交叉点上提炼出科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扎实、有效果,既有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的针对性,又有体现综观全局、以点驭面的整体性;既有具体描述,便于检测评定的明确性,又有实施达成,在教学中兑现、落实的可行性。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时,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因此,结合各课的特点,可以设定不同的目标。《詹天佑》学习记叙文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钱学森》学会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鞋匠的儿子》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演讲辞),从中感受人物品质,养成正确的语感。
4.练习
“思考练习题”是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按习惯的教学方法,一篇课文最后才让学生动笔做“思考练习题”,有时课上来不及,只能让学生把“思考练习题”当家庭作业或课外作业来完成。这样课后思考练习题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赘物,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其实,小学语文课后练习题揭示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休现了语文训练的阶段性。课后习题既体现了每篇课文的独特性,又注意了全套教材的连续性,对于教师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有重要参考作用。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学要求,课前可以启发学生自学。因为许多习题对课文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作了提示,学生根据这些习题自学,可以扫除学习上的障碍。语文训练上每课的练习都多少体现了本科的教学重难点,因此都必须在制订教学目标前加以关注和考虑,教师可以将这些习题分解到课时目标中加以达成训练。
二、确立目标的要求
“因为教学目标是备课的必经之路。在无数次地翻教材、写教案时,它都是第一个被写下的。不过,也许正是在这无数次地重复当中,它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不需要思考的‘条件反射’,成了可以跳过的摆设。”也许,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这番话说出了当前教学目标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那制定教学目标又有哪些要求呢?
1.恰当。
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或体现课标规定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既不高于又不低于,方法适当可行,并且学生经过努力就可以达成。在这儿,“适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随意超越课标提出的年段要求。假如在二年级就进行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就是不恰当的。二是同一个能力训练点在不同年级要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不能年年岁岁“花相似”。以“识字”为例,看看三个学段的不同要求。1~2年级: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句话中的“喜欢”表明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有主动……愿望”表明要在培养识字兴趣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识字。3~4年级,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浓厚的兴趣”比“喜欢”要求更高,“主动识字的习惯”比“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层次高,由有“愿望”达到成“习惯”。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由“成习惯”达到“较强的能力”,要求更上一个台阶。明确了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之后,我们在实施识字教学的时候,低年级老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乐趣;中年级除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外,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识字的方法,有辨别字音字形,能根据语境确认字义的能力;高年级除了发现、归纳识字的方法,辨别字音字义,根据语境辨析字义词义之外,还要能推想有关字词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小学三个阶段的识字教学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由面到点,教学时间的分配上由多到少。
2.具体。
指教学目标要落实到知识点上或具体的内容中,要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可操作,可检测。我们来看一下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教学目标的比较:
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B: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抓住小英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很明显,B的描述指向性更明确,操作性更强。
3.全面。
教学目标应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避免分散割裂,顾此失彼。有许多老师将三位目标理解成三个目标,这是极其错误的。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陈述的主体应该是学习者(学生)
因为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达成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例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技能目标可以这样陈述:1.学习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粗知文章大意;2.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至于“引导”、“培养”、“组织”之类描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动词不应该出现在教学目标中。
2.陈述要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
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如果是公开课,还应该使听课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过程。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的。比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情感目标中说:“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不如说“朗读课文,读出语言的生动和词句表达的感情”。后者所用词语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如“朗读”、“读出”等。而前者所用的词语“体会”、“感悟”则是模糊、不易操作和检测的。
3.必须体现“三维”融合,层次清楚
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分为三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必须体现这三个维度,但是这三者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不能单独分列出“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哪些”、“情感态度目标有哪些”。此外,工具性是多方面的,人文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课文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不同。一般地说,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有一个主目标或基本目标。例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主目标就是“抓住黄河的过去和现在,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
4.必须立足学情,体现学段目标
例如: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定位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在第二学段则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提出了“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等要求;到了第三学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逐步提出了“推想词意”、“体会表达效果”的目标要求,这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总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既着眼于学段目标的达成,又考虑原有目标的基础,兼顾与下一个学段目标的接轨,提倡“学期备课”、“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对课程目标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对学段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有助于我们了解编者意图,明确所教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当然,准确制订教学目标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实现目标才是教学活动的最后归宿。因此,还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与课堂实施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另一方面,要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制订真正促进师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我们要努力告别过去那种粗放的、随意的目标表达方式,而是从教材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制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讲,首先要熟悉和理解本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要对课标中的年段要求熟稔于心,并了解其它年段要求,这样就能上下勾连,融汇贯通。这是一个大方向,大方向错了,一节课的目标及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其次,是解读把握教材,要吃透教材,明晰教材的知识脉络、逻辑结构及各个知识点、能力点,根据课文在整册教材中的编排位置及单元主题、课后练习等确定重点能力训练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情,寻找并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也许这样的教学目标才会让教学的“有效”有实现的可能。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