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下载 > 艺术学 > 音乐 >
论文服务

早期钢琴的产生及其历史意义

时间:2013-10-22来源:易品网 点击:
早期钢琴(Fortepiano)在欧洲音乐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活跃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以及早期的李斯特。然而,现有的研究资料对于这一乐器的研究所提供的成果有限;同时,在大众知识来源以及一些学术研究成果中,对于早期钢琴和其他同时代键盘乐器的定义也颇为混乱。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试图澄清有关早期钢琴的定义以及产生钢琴的前期条件,并以这一乐器与音乐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来阐述早期钢琴在西方音乐史中的特殊地位。
  一、Fortepiano一词的
  含义及其中译
  钢琴的原文全名(pianoforte或fortepiano)来源于最早记载的对于这一乐器的描述,用于表示钢琴与当时盛行的羽管键琴最大的区别,也就是钢琴所具有的能够发出强声(forte)和弱声(piano)的能力。由于时间的推移,除了在一些正式的场合和出版物中用“pianoforte”来代表我们通常概念下的“钢琴”以外,现在多数的出版物以及日常交流中一般都使用该词的缩写形式“piano”。虽说在钢琴问世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pianoforte和fortepiano这两个词可以互相通用,但在最近一些年的音乐研究和演奏实践中,音乐家和学者们通常用fortepiano来特指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制造生产和流行使用的钢琴(或是以此为蓝本的现代仿古乐器),而用pianoforte(或其缩写piano)来通指现代钢琴。也是因为如此,本文的中文译名“早期钢琴”即指fortepiano的这一特定的时代含义。
  早期钢琴与19世纪晚期之后的现代钢琴相比,大致有几个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点有些同步于当时科技及其制作材料的发展步伐,有些则是在特定时间阶段中由占主流的审美观所支配的。从制作技术上看,早期钢琴所用的琴弦直径小,股数少,绷弦的紧张度底,击槌的体积小,槌击发声装置的复杂程度不同于现代钢琴,而且琴的框架构造和使用材料也大大有别于现代钢琴。这些特点的总的结果就造成了早期钢琴的声音不如现代钢琴那么洪亮辉煌。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早期钢琴的声音则比现代钢琴要来得纤细简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演奏同时代作品甚至更有表现力。也就是因为这一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和学者们认为,以早期钢琴演奏的同时代作品(例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比用现代钢琴演奏要更显优越:从历史上显得更真实,从技术上乐器声音显得更平衡(最典型的是有钢琴参加的重奏),以至于从美学角度上使得这一时代作品的演奏效果比使用现代钢琴更富有表现力。
  目前的中文音乐文献中似乎还没有统一对于fortepiano在这一特定含义下的译名。有时人们用“古钢琴”来代表fortepiano,但却又把它与其他同时代的键盘乐器相混淆。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百度百科”中的“古钢琴”辞条:
  百科名片 古钢琴英文:clavichord,古钢琴是钢琴的前身,它是16世纪佛罗伦萨的乐器师发明的。和钢琴一样都是通过绷紧的金属丝弦的振动发音。但不同的是,钢琴是用槌子敲击一股(一般是三跟金属丝弦)金属丝弦发音,而古钢琴却是通过羽毛管制作的拨子拨动一根金属丝弦发音,所以又称作“羽管键琴”、“拔弦古钢琴”。
  古钢琴的发明者 古钢琴的发明者是巴尔托洛·克里斯托福里,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一位乐器制作师。1709年,他以拨弦古钢琴为原形,制作出一架被称为具“强弱音变化的古钢琴”。
  由上所引“古钢琴”辞条在短短两个段落却有好几个概念混乱之处。其一,clavichord一词最早出现于德国西北部城市明顿一位诗人的作品“Minne Regal”(爱情的原则)之中,而且该乐器最早的图形描述也是出现于该市大教堂的一幅壁画,其地理位置都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毫无关系。其二,“Minne Regal”的作品年份是公元1404年,明顿大教堂壁画的时间是1425年,比上文所说的“16世纪”早了约一百年。其三,clavichord是靠琴键尾部的金属楔片敲击琴弦来发音,而不是如该辞条所说,“古钢琴却是通过羽毛管制作的拨子拨动一跟金属丝弦发音”。以羽管拨弦而发音的是harpsichord,其中文译名“羽管键琴”早已被广为接受。其四,1709年并非为“制作出一架被称为具强弱音变化的古钢琴”的年代。关于此乐器的记载早在1700年就出现了(详见下文)。其五,意大利佛罗伦萨制琴名匠巴尔托洛·克里斯托福里确实有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发明,但他的发明既不是clavichord,也不是harpsichord,而是以下本文将会细述的主题fortepiano,本文将其译为“早期钢琴”。
  由此可见,在以上引用的百科辞条中,“古钢琴”的中文译法将三种不同的键盘乐器混成一团了:名词解释用的是clavichord,乐器原理用的是harpsichord,而乐器发明者用的是fortepiano。事实上,类似这样的乐器名称原意的混淆,还不止是出现在像“百度百科”这样的大众知识网络平台之中。《音乐辞典》是过去几十年来在中文区域广泛流传颇具影响的音乐工具书,其中Clavichord辞条中文译为“古钢琴”,而另一个不同的辞条Harpsichord中文也译为“古钢琴”。像这样以一个中文术语与两个不同的原文概念同时有着一对一的定义关系,在逻辑上就造成了错误,而如此的结果势必会给读者带来概念上的混乱。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网上和传统的参考读物以外,这种概念上的混乱还体现在学术期刊所发表的专题研究成果当中。例如,在一篇题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巴洛克键盘音乐繁荣下古钢琴发展探究》的论文摘要中,作者写道:“古钢琴从14世纪诞生以来,在巴洛克时期成为键盘乐器的主导……”经过阅读该文的正文,可以粗略看出作者是用“古钢琴”一词来代表羽管键琴(harpsi-chord)。然而这篇论文的英文摘要却是由这样的一个句子开始的:
  Abstract:Created in 1940s.Clavichordhave become the Leading of keyboard instru-ments from the Braque。 很显然,这一英文句子在时代年份和单词语法上都有错别之处,但这是超于本文之外的话题。重要的是,这里的关键词是clavichord而不是harpsichord,这样就造成了作者在概念上(而不仅仅是语法细节上)所形成的错误。以上的英文句子大致可以被理解为:“Clavichord出现于14世纪(或可写成‘1300s’,但决非‘1940s’——笔者注),后成为巴洛克时期的主导乐器。”至于究竟是管风琴(organ)还是羽管键琴(harpsichord)在巴洛克时期具有“键盘乐器的主导”地位,还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但clavichord(击弦古钢琴)绝对不能被认为在巴洛克时期具有“键盘乐器的主导”地位。在下文我们可以看到,clavi—chord虽有其优点,但在当时多用于教学练习和户内自娱,而一般不登上演奏的大雅之堂。在阅读《巴洛克键盘音乐繁荣下古钢琴发展探究》一文之后可以看出,作者所研究的是harpsichord,但却把它说成是clavichord。造成这样基本研究观念混淆的原因,恐怕还是由于“古钢琴”这一中文译名的模糊含义所致。
  在研究欧洲键盘乐器发展史时,有一点还需加以说明,那就是有关键盘乐器“通用词”的用法。在18世纪尤其是18世纪下半叶,管风琴、羽管键琴以及早期钢琴都颇流行,作曲家在发表的作品首页往往用“clavier”来代表“为键盘乐器所作”,而具体是哪一种键盘乐器却往往不甚明确。应该注意的是,“clavier”这种“通用词”的用法与其形似的clavichord这一特指击弦古钢琴的词的用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于以上所述的几种名词都与本文的主题——早期钢琴(fortepiano)有着某种联系但又有明确的意义区别,因此,对于这些名词所代表的概念意义加以澄清和解释,也就成为对fortepiano这一概念做进一步理解的先决条件。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钢琴的原词fortepiano或pianoforte体现了一种很有趣的文字组合和乐器命名的现象。一般来说,一件乐器的名称常来源于某一种实体的名字,例如某种“物”、“器”等等。这一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管风琴(organ)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文的organa或organon,意为“体”,乐器之“体”、身体的“体”等等;羽管键琴(harp—sichord)源于早期法文的harp(竖琴)和chord(琴弦);还有小提琴violin在意大利文中的意思是“小型的viola”(中提琴),而viola在中世纪欧洲语言中则代表“弦乐类乐器”的意思。所有的这些例子都来源于某一种事物、某一种实体,或者是某一种“器件”。而钢琴这一词(fortepiano或pianoforte)则与众不同,它是由当时人们用来形容乐音的“强”(forte)与“弱”(piano)这两个词加以拼合而形成的。更进一步地说,钢琴名称的词汇来源本身,是用这一乐器在音乐强弱表现力上所特有的能力而来为其命名的结果,而不是随同惯例以某种现存物件演化而得其名。
  钢琴的这一词源上的独特而有趣的现象似乎可以给我们提供两点启示:(1)钢琴的发明具有较高程度的创造性,以至对于当时已有的名词(比如说organ、harpsichord等等)加以演变衍生来为这件新乐器命名已经不能得到恰当的效果;(2)这一乐器的强弱表现的性能如此重要并占有突出的地位,以至于“强”和“弱”这两个有关演奏表现力度的形容词竟然成了为该乐器命名的词汇来源。这一点的确耐人寻味。
  二、早期钢琴之前的键盘乐器
  在早期钢琴出现以前,欧洲文明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的键盘乐器的传统。以管风琴为例,早在古希腊时期的公元前250年,就有关于亚力桑得拉地区名为Ktesibios的工程师建造雏形管风琴类乐器的历史记载。到了中世纪时期(公元5—15世纪),管风琴在欧洲宗教环境中就已被广泛应用。由于管风琴是属于空气振动发声类乐器,在乐器分类系统中通常与本文所讨论的琴弦振动的键盘乐器不在同类,因此在本文不予细述。
  除了管风琴以外,在早期钢琴问世之前另有两种键盘乐器被广泛使用:一是clavi-chord(译为“击弦古钢琴”),二是harpsi-chord,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羽管键琴。和早期钢琴一样,击弦古钢琴和羽管键琴在著名的宏巴斯特-萨克斯(Hornbostel-Sachs)乐器分类系统中都属于同一分支,而且击弦古钢琴和羽管键琴的应用与早期钢琴的产生都是在同一个时代(18世纪)和社会的大环境之下(世俗音乐为主体)。在乐器使用和制造工艺方面,这三种乐器也具有相似之处:都是以键盘乐器的形式靠琴弦振动而发音,而且都是主要用于艺术及民俗场合而不像管风琴那样多用于宗教场合。
  前文已提到,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见彩版)在15世纪初就有文字和图形记载,到了17和18世纪时使用更广。击弦古钢琴的发声是由附于键盘尾端的金属楔片敲击琴弦而产生的。在演奏一个音时,如果手指不离开琴键,楔片在敲击琴弦之后会停于琴弦,这样就造成抑制琴弦振动的效果(见彩版)。
  如此的结果就构成了这一乐器的两个特点:一是由于琴弦振动的抑制效果,使得乐器的音量弱小,与当时同为流行的羽管键琴相比,击弦古钢琴较少适用于公众表演场合,而多适用于家庭自娱或者是教学练习。第二个特点是由于发声是琴键尾端的金属楔片直接敲击琴弦所致,这样就使得手指触键的力量能直接影响到音乐力度的变化。这一点,比起结构虽复杂但缺乏手指触键力度感觉的羽管键琴来说,击弦古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要显得优越。在早期钢琴产生与流行之前,击弦古钢琴的力度表现能力就成了音乐家所珍惜的一个乐器特征。著名作曲家对此乐器的钟情,也在音乐史书中早有记载,例如巴赫(J.S.Bach)的传记作者佛克尔(Johann Forkel,1749—1818)在当时的书著中就曾指出:“大师对击弦古钢琴的钟爱超出其他的键盘乐器。”从C.P.E.Bach(J.S.Bach之子)“六首奏鸣曲”之四(在1761年制造“哈斯”击弦古钢琴上演奏)中,我们可以见到击弦古钢琴的有限的音量,却有着颇为丰富的音强和音色的表现能力。虽然说击弦古钢琴与早期钢琴的发明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其敲击琴弦的发声原理以及具有力度表现力的特征都和随后出现的钢琴音响和表现特征有明显的联系。在下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音响和表现特征,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18世纪末早期钢琴和羽管键琴的兴衰命运。  从公元1367年最早提到类似于羽管键琴的乐器的记载到18世纪末,羽管键琴在欧洲音乐史中至少被用了四百年。尤其是在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叶的巴罗克时期,羽管键琴的运用更是遍及音乐演奏的各个不同的形式,例如独奏、室内乐、交响乐队以及歌剧等等。不仅如此,羽管键琴在音乐演奏中的特殊地位还体现在其演奏者通常所担当的乐队指挥的责任,以及它作为常用键盘乐器的“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以凝集整个乐队和声音响的作用。事实上,这种键盘“数字低音”的功能在其他乐种于18和19世纪之交抛弃羽管键琴而转用钢琴之后,在歌剧这一形式中还一直沿用至20世纪。
  到了巴罗克时代后期,也就是“洛可可”艺术时期——音乐上常被称作“加兰特”(Galante)时期——羽管键琴的平稳中和及其华丽的色彩更使得这一乐器的音响特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当时“加兰特”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作曲家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的歌剧Les In-des Galantes,就由作曲家本人改编为羽管键琴乐曲。
  羽管键琴这样清晰华丽的音响特征对于演奏巴罗克传统的多声部交织和“加兰特”音乐的旋律推进是十分有效和贴切的,而且其乐器的音量又比击弦古钢琴来得洪亮,因此,羽管键琴在直到巴罗克末期的数百年间一直在欧洲世俗音乐的键盘乐器中占有统治的地位。从制作工艺上来看,羽管键琴也比击弦古钢琴要完善得多,复杂得多。然而,即使是在羽管键琴的音乐功能和制造工艺都发展到了顶峰时期,一个重要的缺陷还是没能得到弥补,那就是:由于基本的设计和构造原因,由羽管拨弦装置动作原理所决定的强弱发音不能由演奏者的手指击键力度来加以有效的控制。也就是说,经过复杂的键盘动作装置,演奏者手指触键的力度不能直接转化为对琴弦拨动的力度,因而使得演奏者以手指力度来控制音响强弱的幅度就非常有限。羽管键琴的这种强弱表现能力的局限性,即使是在当今初学演奏该乐器的教科书中也有陈述。虽说羽管键琴以它自己的性能和优势在巴罗克时代的音乐中被广泛应用,但这一缺乏力度变化的特点已经逐渐引起人们注意,使得有心人在一定场合下选用另外的键盘乐器(例如前文所提的巴赫钟爱击弦古钢琴的例子),更有人试图发明制造新的乐器来弥补羽管键琴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的这一重大缺陷。
  三、早期钢琴的创造发明及其成果的传播
  一般来说,在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一件乐器的产生通常是长期多种因素综合演变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很少归结于某一个人的创造,但钢琴的产生却是一个例外。由于史料的流传和幸存下来的实物,发明早期钢琴的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功勋归属于一人,这在当前学术界中还不曾有什么争议。此人就是在前文所提到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制琴名匠克里斯托福里(Bartolomeo Cristofori,1655-1732,见彩版)。
  克里斯托福里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帕多瓦城,从年轻时就进入调琴制琴的行业,刚开始从事弦乐器的修理制作,后来就涉及到羽管键琴。他在帕多瓦当地制琴匠艺之高名声在外,以至于1688年被邀请到佛罗伦萨的美第奇王子的宫廷中担任制琴师,主要负责制作和修理宫廷中的键盘乐器,尤其是管风琴和羽管键琴。克里斯托福里早在受雇于美第奇宫廷之前在帕多瓦时就开始尝试改进羽管键琴的拨弦键盘的装置系统。到了佛罗伦萨,他的创新构想不但不曾停止,而且还更进了一步,把过去改进羽管键琴装置的想法直接付诸于开创一种新型乐器的努力。这种创新努力的果实,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钢琴,也就是在本文所讨论的“早期钢琴”。
  克里斯托福里制作钢琴的最早情况似乎来源于当时宫廷作曲家和指挥FrancescoMannucci在1711年2月写的一篇日记,其中提到克里斯托福里在1698年以前就“开始制作一种能够演奏强音和弱音(il piano e ilforte)的这么一种乐器”。有关克里斯托福里制作发明新乐器的更明确的记录出现在1700年美第奇宫廷的一份“乐器清单”中。在这一保存至今的粗装手稿里有这样一段:
  Un Arpicembalo di Bartolomeo Cristofori dinuova inventione,che fa’il piano,e il forte其大意是“克里斯托福里新创造的一种能演奏强音和弱音的类似羽管键琴的乐器”。有趣的是,这份1700年的“乐器清单”中还包括了五把1690年制的史特拉第瓦里(Stradivari)的提琴。由此可见当时美第奇宫廷所拥有的乐器档次之高,数量之丰富。在同一份“清单”里,克里斯托福里所制的乐器就有七件,其中包括两架大羽管键琴和前面所提到的那一架钢琴。据记载,由于克里斯托福里制琴出色,在1713年美第奇王子去世时,他的父亲大公爵科思莫(Cosimo)把克里斯托福里由制琴工匠提升为宫廷管理所有乐器的总管。
  据估计,克里斯托福里一生中总共建制了大约有二百件乐器,其中有近三十件是早期钢琴。这些钢琴流传至今已为数不多,公认的共有三台:一台(制于1726年)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免遭盟军炸毁,战后存于当时东德的卡尔·马克思大学(两德统一后校名还原为莱比锡大学);另一台(制于1722年)存于意大利罗马的国家乐器博物馆(Museo Nazi-onale di Strumenti Musicali);还有一台(制于1720年)目前展出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见彩版)。
  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方网站有关克里斯托福里介绍的网页中,有一段在这台琴上的演奏录音(选自D.斯卡拉蒂的《g小调奏鸣曲》,K373)。鉴于这是出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早期钢琴,可见这段录音的珍贵的历史价值。克里斯托福里在研制钢琴这一新型乐器时并不忌讳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1709年,威尼斯学者玛费(scipioneMaffei)为创建他的人文季刊Giomale dei let-terati d’Italia前往佛罗伦萨去拜访赞助人美第奇王子,在宫廷中也受到克里斯托福里的接待。克里斯托福里仔细向玛费介绍了他当时制作好的四架新钢琴,并向他具体解释了乐器发声的槌击装置动作原理。两年后,玛费在1711年的Giomale一期中发表文章,详细介绍了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并在文中附有钢琴的槌击装置原理示意图(见下页图示)。玛费的这篇在意大利威尼斯刊物上的文章后来被翻译成德文,于1725年发表在汉堡Johann Matheson所办的音乐评论杂志Musikalische Kritik上。就这样,克里斯托福里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研制成果便越过阿尔卑斯山脉而传到了欧洲北部的德国。
  将玛费有关克里斯托福里的新发明翻译成德文的是一位名叫柯尼格(Johann UlrichKoenig,德文姓也有拼为Kǒnig)的德累斯顿宫廷诗人。此人对传播克里斯托福里的钢琴发明成果还不仅仅在于这篇译文:他是普鲁士(今日的德国)琴匠希伯曼(Gottfried Sil-bermann,1683—1753)的朋友,而希伯曼在继承和发扬克里斯托福里发明成果的过程中曾起到过的贡献,十分可能是通过与柯尼格交往和参考他的译文材料而开始的。希伯曼于1732年试制了两架钢琴,但据他徒弟回忆说,当时大名鼎鼎的巴赫(J.s.Bach)认为希伯曼的努力完全属于失败:高音区声音太脆弱,手指触键感觉太重,等等。希伯曼并没有在挫折面前停步,而是继续不断改进,使得他所制的钢琴在质量上大有提高,以至于当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Great)在王宫中收用了他的多件钢琴。巴赫在1747年前往腓特烈大帝宫中造访期间,对希伯曼的乐器大加赞赏,并在这种新钢琴上即兴创作演奏由国王提供主题的赋格作品,使腓特烈大帝和在场的其他宾客都甚为惊喜。返回莱比锡之后,巴赫将该主题以及他在宫中的即兴创作回忆整理成为之后闻名于世的“音乐的奉献”(Musikalische Opfer,BWV1079)。
  此后的数十年中,希伯曼和他的弟子们在当地继续制作和完善以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为蓝本的钢琴,但由于数量低造价高,这一新乐器在相当一段时间中没能得到大批量采用。
  与此同时,在欧洲另外的几个城市中对于钢琴的改进和创新也在分别进行着。在1756-1763年间于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爆发的“七年战争”动乱期间,一批普鲁士制琴高手(包括以希伯曼徒弟Johannes Zumpe为首的“十二弟子”)越海逃到了英国的伦敦并在当地创业制作早期钢琴。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大环境之中,这些制琴高手一方面继承了希伯曼对于克里斯托福里装置的改进技术,同时也融入了英国现有的羽管键琴的结构优点,使得伦敦成为当时钢琴制作业的主要中心。当时厂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JohnBroadwood(1732—1812)在伦敦开办的键盘乐器制作工厂。据记载,仅在1784年这一年,Broadwood就销售了37台羽管键琴和133台早期钢琴,其中多为当时产于英国并流行欧洲的“方形”钢琴(见彩版)。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Anton Walter(1752-1826)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雇用了14位工匠,在十年间总共制作了350台早期钢琴。
  在其后的数十年间,以英国为代表的具有力度音强特点的“英国装置”(English Ac-tion)和以奥地利维也纳地区为代表的发声轻巧快捷的“维也纳装置”(Vienna Action)就成了欧洲制作早期钢琴的两大主流。然而,“英国装置”和“维也纳装置”却各有自己的缺陷。使用“英国装置”的早期钢琴虽有着音强力度的优势,但其键盘和击槌装置系统复杂,触键感觉沉重;而“维也纳装置”虽轻巧快捷,但槌击发声缺乏重力和实力。于是,修正改进这两个装置流派各自存在的缺陷,便成了人们对早期钢琴设计改造的又一新目标。
  对于这一新目标造成突破的是法国制琴企业家艾拉德(Sebastian Erard,1752-1831)。艾拉德出生于法国西部城市Strasburg,16岁丧父,即时便担当起养家的重担,以步行前往巴黎寻求生计。在受雇于一家羽管键琴作坊之后不久,从小好学爱琢磨的艾拉德很快就使其制琴技术名声在外,以至于当时的Villeroy公爵夫人专门把他请人宫内,并在宫廷中为他提供作坊条件以及参考图书,以让他最大程度地发挥制琴的技能和创造力。艾拉德的这一段经历,后人有将其与克里斯托福里在美第奇王子的宫廷中担任制琴师相提并论。也就是在受雇于公爵夫人其间,艾拉德于1777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台钢琴,当时被称之为“优越于其他所有的最精良的钢琴”。1785年间,艾拉德退出宫廷,与其兄弟Jean Baptiste Erard合伙成立制琴企业,使得“Erard”牌早期钢琴在1796至1855年间“在音乐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
  从钢琴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艾拉德对于早期钢琴制作技术的改进而做的贡献,要远远大于他在商界成功的意义。在上文曾提到,“英国装置”和“维也纳装置”各有自己的缺陷和优点,如能把两派综合以去粗取精,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各自所存有的缺陷。艾拉德对于这两派装置的改进,就是由此人手的。他在很早就试图综合英国派的力度和维也纳派的灵巧而对当时所流行的发声装置加以改进,采用的办法是用一种击槌“双重回行”装置(double escapement),并于1808年在当地申报了该装置的专利。但在这之后的若干年中这一专利在实际制作中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十多年之后(1821年),“双重回行”装置的构想在进一步完善之后,由艾拉德的侄子Pierre Erard在英国申请新专利,从而保证了这一新的制琴技术在19世纪中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由此而创造条件使钢琴的制作由早期钢琴进入现代钢琴的发展阶段。
  虽说从克里斯托福里在1700年前后首创早期钢琴到19世纪中叶以后的“现代钢琴”之间,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演变过程,但艾拉德的“双重回行”装置的推广使用被认为是早期钢琴各流派趋向统一而进入现代钢琴阶段的一个分水岭。到了1851年,艾拉德钢琴在当年于伦敦海德公园开展的世界博览会中与当时新兴的蒸气机等现代技术同时向世人展示风采。其后不久,现代化制琴厂家在欧洲及美国分头建立,其中包括现代钢琴的巨头斯坦威于1853年在纽约曼哈顿建立的钢琴制作工厂(见彩版)。
  在经过差不多150年演变之后,早期钢琴终于在19世纪中期的50年代逐渐进入了“现代钢琴”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由于新兴的古典主义音乐和随后的浪漫派风格的要求,以及在这种音乐环境中作曲家和听众对于键盘乐器强弱力度性能的需要,在欧洲乐坛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数百年的羽管键琴受到了空前的冷落。在羽管键琴制造业方面,乐器的生产到了18、19世纪之交在欧洲基本陷于停顿:意大利最后的羽管键琴由Vincenzo Sodi制于1797年,而英国的最后一批羽管键琴则由伦敦Jacob Kirkman的继承人生产于1809年。在社会音乐生活方面也是如此。早期钢琴于18世纪中期开始就在欧洲被用于公共音乐演奏会的场合,有钢琴参加的音乐会在1763年出现于维也纳,1767年出现于伦敦,1768年出现于巴黎和柏林。从那时起,早期钢琴就进入了一个不断取代羽管键琴的过程。到了1790年,海顿就曾极力敦促他在维也纳的朋友和赞助人Marianne von Genzinger将他的羽管键琴替换为钢琴,并于1791年在伦敦指挥演奏Sa-lomon系列音乐会中首次以钢琴取代羽管键琴;接着在1793年例行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贺寿典礼上,钢琴被首次使用而取代以往所使用的羽管键琴。此外,法国的巴黎音乐学院在1799年首次任命一位钢琴教授(作曲家Francois-Adrien Boieldieu),并将该院传统的羽管键琴比赛奖改变成钢琴比赛奖。  四、早期钢琴对欧洲音乐发展的意义
  早期钢琴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件乐器的技术改进过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当时音乐发展总趋势中的一种结果,是人们为新产生的为音乐的需求所寻找到的一种解决办法。可以说,早期钢琴的产生与音乐实践的需要有着同步的关系。
  虽然早期钢琴在发明之后直到大约18世纪70年代才逐渐在音乐厅及其他娱乐表演场合被普遍运用,专门为这件新乐器而作的乐曲却很早就问世了。其中已知最早的一例,是于1732年在佛罗伦萨出版的吉斯蒂尼(Lodovico Giustini,1685—1743)所作的一部奏鸣曲套曲,“Sonde Da Cimbalo Di Piano.EForte Detto Volgarmente Di Martelletti”,曲名直译大约是:“为那种能奏强弱的槌击键盘乐器而作的奏鸣曲”。这部献给葡萄牙王子Don Antonio的作品特别标明的是为“能奏强弱的槌击键盘乐器”而作。这一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方面,这是目前已知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为这件“能奏强弱”的新乐器而作的乐曲;另一方面(或许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吉斯蒂尼在他的“奏鸣曲”中不单是采用了早期钢琴这一新型表现形式,而还在作品内容中利用了这一新乐器前所未有的乐感表现特征来表达他的新的音乐语汇和情感。例1是其中《第五奏鸣曲》的一个片段。
  在这个乐谱片段中,作曲家在乐句进行当中专门注明了“piano”(弱)和“forte”(强)的表情记号;更有甚者,这一作品中还包括有标明“piu piano”(逐渐减弱)的更细致的表情符号标记。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突破,因为像这种强弱的力度变化在数百年西方音乐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羽管键琴上是根本做不到的,而只有在为钢琴写作的乐曲当中,这种强弱表情记号才有实际意义。(本文中,这段乐谱的录音选自“The Portuguese Fortepi-ano:Antunes,Lisbon,1765”双声道CD,由早期音乐研究和演奏专家Edward Parmentier在一架1765年产于葡萄牙里斯本的克里斯托福里式的早期钢琴上弹奏。由于乐器的真实性和演奏者对当时音乐的深入理解,可以说这段录音与当时作曲家所想象的实际音乐效果已十分接近)。
  从早期钢琴于18世纪70年代在欧洲兴起到19世纪中期进入“现代钢琴”阶段,欧洲音乐正值从巴罗克转入古典时期,又从古典时期进人浪漫时期的几个大转变阶段,并在其间产生了一些欧洲音乐史中最重要的作曲家和演奏家。这些大师多数与早期钢琴有着不解之缘,其中更有些与早期钢琴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欧洲当时最著名的键盘乐作曲家斯卡拉蒂(DomenicoScarlat-ti,1685—1757)被认为是最早使用早期钢琴的大师之一。
  斯卡拉蒂从什么时候开始特意为钢琴作曲,这一点,并没有像吉斯蒂尼为“能奏强弱的槌击键盘乐器”所作的奏鸣曲那样明确,因为在那个时代的作曲家常常出版为“键盘乐器”所作的乐曲,而并不具体指明是哪种乐器。但根据考证,有些音乐历史学家认为他的550多首为键盘所作的奏鸣曲大多都是为早期钢琴而作的。虽然对这种结论现在尚有争议,但根据斯卡拉蒂的作曲和教学经历来看,他与早期钢琴的联系却是显而易见的。他在1702年曾在佛罗伦萨住了数月,其间十分可能有机会弹奏克里斯托福里新发明的早期钢琴。他还是葡萄牙王子Don Antonio(葡萄牙国王的兄弟)和公主Maria Barbara(葡萄牙国王的女儿,后来成为西班牙王后)多年的音乐教师,其中Don An-tonio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吉斯蒂尼奏鸣曲套曲的奉献对象,而Maria Barbara在做葡萄牙公主和西班牙王后时,都一直拥有数台早期钢琴。不仅如此,史料还证明在18世纪初期葡萄牙国王本人曾直接从发明人克里斯托福里手中购买过至少一台早期钢琴。由于斯卡拉蒂在葡萄牙国王宫中教授音乐多年,他对国王购琴决定的影响力是很有可能存在的。像这样的多种因素,都反映出斯卡拉蒂在当时与早期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音乐创作本身来看,斯卡拉蒂的键盘奏鸣曲中有许多首作品显示了钢琴的特征(主调音乐为重,善奏强弱),而不是当时流行的羽管键琴的特征(复调音乐为重,不易奏强弱)。作为巴罗克晚期的主要作曲家并对随后的古典主义音乐有着相当影响的人物,斯卡拉蒂使用新的乐器而形成新的作品风格这一点,非常值得引起音乐史家的关注。例2是斯卡拉蒂奏鸣曲作品K185的开始乐句:
  这一片段虽说简单,但有几个对于钢琴音乐乃至对其后的古典主义音乐有着重要意义的特征。从乐谱表面上看,乐句是明显的主旋律加上简单的和声伴奏。这一音乐织体结构上的特征,体现了几个意义。首先,这种主旋律加和声伴奏的形式,尤其是旋律在低声部伴奏和在高声部的安排,在不易控制强弱的羽管键琴上必定会使两声部冲突而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使用钢琴演奏,其艺术效果则可以通过左右手力度的控制而得以表达。不难看出,这是为钢琴而不是为羽管键琴所作的乐曲。其次,这种主调音乐的织体结构,明显地摆脱了巴罗克时代以羽管键琴为代表的键盘音乐那种多声部复调华丽繁琐的旋律流动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古典主义音乐中占有主体地位的主调音乐强调中心旋律思想的新的织体结构。从音乐的内涵来看,这段标为Andante(行板)而效果实为Cantabile(如歌的)的乐句不像是巴罗克音乐的继续,而更像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先启。是早期钢琴促使斯卡拉蒂的音乐风格转向古典主义,还是斯卡拉蒂音乐中的古典主义倾向促使他选用早期钢琴?也许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斯卡拉蒂音乐与早期钢琴间联系的理解,能使我们对作曲家及其作品在音乐历史大环境中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继斯卡拉蒂之后,尤其是在西方音乐进入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后,更多的大师与各个流派的早期钢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其中较早的是当时在欧洲与莫扎特和贝多芬几乎齐名的作曲家和演奏大师克莱门第(Muzio-Clementi,1752-1832):他在伦敦时不仅仅为制作早期钢琴提供了意见,而且还直接参与接手当时濒临破产的制琴公司Longman andBroderip,并制作了“Clementi”品牌的早期钢琴。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演奏钢琴的技巧,克莱门第还在1801年写作出版了一部教学著作《钢琴演奏艺术指南》(Introductionto the Artof Playing the Pianoforte),其中包括详细的演奏指法和手臂动作讲解,音型音组练习片段,以及以当代作曲大师的作品为基础的50首练习曲,收有莫扎特、斯卡拉蒂、亨德尔、克莱利等作曲家的作品。克莱门第的这部著作为完善和推广钢琴的演奏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影响甚至延续至今。  除了克莱门第当时所在的伦敦以外,维也纳是早期钢琴的另一主要制作流派的所在地。同时,维也纳更是汇集了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乐派”三大巨头(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欧洲音乐中心。海顿在18世纪90年代数次前往英国伦敦从事作曲和演奏活动,其间有机会熟悉使用以Broadwood琴为代表的英国风格的早期钢琴。在一次返回维也纳时,他还随身带回了一台伦敦产的Longman&Broderip琴(即前文所提到的克莱门第接手的制琴公司)。虽然海顿在当时也曾拥有数台维也纳风格的早期钢琴,但有记载说,他的最后三部钢琴奏鸣曲是以这一台来自伦敦的英国式钢琴所具有的强有力的发声功能作为基点而创作的。莫扎特早在孩童时期就曾随父亲和姐姐嫡妮尔于1764-1765年间前往英国伦敦巡回演奏。在这期间,他很有可能与当时兴起的英国式早期钢琴有过初步的接触。十多年之后他于1778年造访巴黎时,在那里实际体验了本地产的英国风格的早期钢琴,并因这种功能强劲乐器的亲身经历而直接影响到他的创作:莫扎特在巴黎所作的《a小调奏鸣曲》(K310)用的是在他的奏鸣曲作品中极少见的小调调式,其狂暴而具有戏剧性的音乐性格和他一生中占绝对主导的欢快明亮的音乐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在维也纳风格的早期钢琴中,莫扎特最钟爱的是由斯坦恩(Johann AndreasStein,1728—1792)制作的乐器。他与斯坦恩不仅仅是客户关系,还是制作师与作曲家的关系,而更有甚者,他们还在音乐演奏方面有过直接的合作。在1777年莫扎特演奏他的三键盘协奏曲(K242)时,他曾特邀斯坦恩加盟演奏三部钢琴其中的一个声部。
  贝多芬在维也纳时曾使用了多台早期钢琴。他在1800年之前使用的乐器,现在无一幸存,在历史上也没有详细确切的记载,而只有流传下来的轶事趣闻。例如他的学生Therese von Brunsvik在1799年用贝多芬的琴弹奏自己的习作后,说他的琴“音都没有调准”;而他的另外一个学生车尔尼(Carl Cz—erny,1791—1857)在1799—1800年间被引见于贝多芬之后,却称他的乐器“纯属当时的顶级”。有关贝多芬早期钢琴的详细记载起始于他在1803年获赠的巴黎产英国风格的Erard(即本文前一节所提到的“双重回行”装置的艾拉德琴,现展于维也纳艺术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in Vienna)。虽说贝多芬在获得这台琴不久就因其触键感觉迟钝而逐渐减少了对它的好感(他曾在1810年说它“是件废物”),但这台具有五个半八度音域的新的乐器的到来(在此之前直到他的第20部钢琴奏鸣曲作品53号,贝多芬所用的Stein和Walter琴都是五个八度),使得贝多芬从这个时候开始将他的钢琴作品的音域扩展到相应的五个半八度的范围,其中包括1803年的《三重奏》(作品第38号)、1804年的《沃尔德斯坦奏鸣曲》(作品第53号)、1805年的《热情奏鸣曲》(作品第57号)等。由此可见,这台琴在演奏性能上并没有得到贝多芬的钟爱,却在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得到了创造性的体现。后来,为在住宅腾出地方以迎接新的Graf琴(Conrad Graf于1825年制于维也纳,现展于德国波恩的贝多芬故居博物馆,Beethoven-Haus),贝多芬把旧的Erard琴送给了他的弟弟约翰(Johann vanBeethoven,1776-1848)。与Graf琴一同和贝多芬相伴终身的另外一台早期钢琴是由英国伦敦的Thomas Broadwood于1817赠送给贝多芬的大三角钢琴。贝多芬去世后,出版商Anton Spina从贝多芬遗物中购买下这台Broadwood琴,其后又由李斯特的情妇卡洛琳公主(Princess Carolyne)从Spina手中购买而转赠给李斯特。李斯特去世后,卡洛琳公主将这台Broadwood琴捐赠给布达佩斯匈牙利国家博物馆(Magyar Nemzeti Múzeum)。
  贝多芬一生中曾使用过的早期钢琴,既有维也纳风格的Stein、Waiter、Graf,也有英国风格的Erard(制于巴黎)和Broadwood(制于伦敦)。他所经历的早期钢琴发展变迁过程,仅从他自己所用乐器的音域这一个方面便可看出:Stein和Walter是当时18世纪末流行的五个八度,Erard是五个半八度,Broadwood六个八度,Graf六个半八度,等等。可以说,贝多芬所使用的这些乐器几乎包括了早期钢琴从18世纪70年代在欧洲兴起到19世纪中期进入“现代钢琴”(定型于七个八度85键和七个半八度88键)之前的全部发展阶段。从这一点来看,在他之前的海顿和莫扎特以及在他之后的浪漫派大师们,没有任何人可以与他相比。他的这种与早期钢琴所结的特殊之缘,和他所具有的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过渡的承前启后的独特历史地位,可以说十分相称。
  目光再转向浪漫主义音乐的两位钢琴大师。在巴黎,肖邦和李斯特与各自所爱好的钢琴品牌之间的关系几乎保持到他们的终生。肖邦虽说偶有使用Erard(即本文前一节所提到的“双重回行”装置的艾拉德琴),但他的所好并使用终生的却是具有“单回行”装置产于巴黎的Pleyel琴。肖邦对Pleyel琴如此钟爱,以至于1839—1840年冬天他和情人乔治·桑去地中海Majorca岛度假养病,还专门由巴黎托运一台Pleyel琴到岛上去。由于其“单回行”发声装置和击槌结构材料所决定,Pleyel琴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正是与肖邦的作品和演奏风格相吻合的。与肖邦同活动于巴黎的李斯特则钟爱Erard琴。虽说Erard和Pleyel都是同源于早期钢琴的“英国装置”流派,但Erard用的是“双重回行”,而且击槌的结构和材料都和Pleyel琴略有不同,因而使得声音更加坚实洪亮。这种特征,正适合于李斯特的那种奔放有力的作品和演奏风格。
  虽说早期钢琴在音量方面不能像现代钢琴那样在勃拉姆斯或柴可夫斯基或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协奏曲中与双管甚至三管交响乐队相抗衡,但早期钢琴的发展和使用,无疑给当时欧洲音乐中叱咤风云的代表人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造性空间。这一点,只要稍微浏览一下在早期钢琴发展期间那些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便可看出。这其中包括海顿以及其他作曲家的钢琴与弦乐三重奏、钢琴与弦乐五重奏等以钢琴为核心的多种室内乐形式,莫扎特活跃欢快的钢琴奏鸣曲或协奏曲,贝多芬的交响乐队式的钢琴独奏作品,还有肖邦的类似人声的如歌的“夜曲”,以及李斯特交响乐般的《b小调奏鸣曲》,《朝圣之年》(Années de pèlerinage),更有他由贝多芬九首交响曲而改编的钢琴演奏版本,等等。在钢琴作为独奏键盘乐器的地位得到空前的巩固和加强的同时,其作为搭档乐器的功能也是在此之前所见不到的,例如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舒伯特式的艺术歌曲中的人声与钢琴等。由于钢琴的力度及其表现力,它还是用于取代管弦乐队或是其他乐器种类的一种最常用的乐器。
  所有的这一切,都不可能想象能在钢琴产生之前由羽管键琴或管风琴或任何一种其他键盘乐器来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美国)计算机科学公司
  (Computer Sciences Corporation)
  • 认准易品期刊网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

特色服务
杂志社内部绿色审稿通道,快速发表论文
发表流程
论文发表流程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