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人的声音从声带发出时比较微弱,只有与各共鸣腔体产生共振,才能使微弱的声音得以扩大,从而传播得更远。我们设想改革后的豫剧黑头声腔去除炸音运用真声和真假声结合的发声机能,发出“龙音”、“堂音”、“虎音”的声音色彩。那么何谓“龙音”、“堂音”、“虎音”腔呢?这是我们民族戏曲声乐中对发声源与共振体产生共振后所发出的声音效果的一种形象化的概括和称谓,它正对应着人体中存在的头腔、口咽腔和胸腔这三个共鸣腔体。作为黑头行当的演员只有真正掌握住这三种共鸣的运用,才能唱出既高亢激越明亮,又浑厚雄壮奔放的、符合今天观众审美需求的豫剧黑头声腔。
关键词:共鸣、龙音、堂音、虎音
我们设想改革后的豫剧黑头声腔去除炸音运用真声和真假声结合的发声机能,发出“龙音”、“堂音”、“虎音”的声音色彩,既高亢激越明亮,又浑厚雄壮奔放,同时又有韵味极富美感充满金属声的声音形象。那么何谓“龙音”、“堂音”、“虎音”腔呢?这是我们民族戏曲声乐中对发声源与共振体产生共振后所发出的声音效果的一种形象化的概括和称谓,也就是发声学上所讲的“共鸣”。在豫剧演唱中并没有“共鸣”这一术语,但这并不意味着演员在演唱豫剧时就不使用共鸣,我们知道人的声音从声带发出时比较微弱,只有与各共鸣腔体产生共振,才能使微弱的声音得以扩大、丰满、圆润、美化、脆亮、穿透力强,从而传播得更远。那么共鸣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声源,二是共振体。从人体生理结构上来看,存在三个共鸣腔体,即头腔、口咽腔和胸腔。我们黑头唱法中所说“龙音”、“堂音”、“虎音”正是对应着人体中存在的这三个共鸣腔体的运用而发出的声音效果。在演唱发声时这三个共鸣腔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配合不可分离,只是由于音高音区的不同有所侧重罢了,为了论述的方便以下分别述之。
(1)黑头唱法中的龙音——头腔共鸣
“龙音”应该是依“龙吟虎啸”一词而来。龙吟九天,高亢挺拔,响遏行云,用来指高音,即头腔共鸣,头部的腔体包括“额窦”、“筛窦”、“蝶窦”及“上颌窦”等,具体形状和位置见下列各图:
人的头部这些腔体其形状是无法改变的,因而头腔共鸣是不可调节的共鸣,只能靠演唱者通过对口腔、咽腔的特定的变形,使声音进入到这些腔体从而产生共鸣。而头腔共鸣多用于唱高音时,声音只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引起头腔各窦室的振动,声乐上认为小字二组的f 是男声高音区的进入音,这与黑头唱法要求是一致的。“龙音”的最佳音区在小字二组的f至小字三组的d之间,对于唱贯传统黑头炸音腔的演员来说音高不是问题,豫剧黑头声腔张嘴就是高音,关键是如何学会去除炸音运用头腔共鸣发出高、脆、亮富有金属声的“龙音”腔,这就需要我们黑头行当的演员首先改变歌唱观念,然后调整和训练自己的歌唱器官以适应新唱法的要求,如何才能运用好龙音共鸣呢?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A建立起发“龙音”的歌唱状态
如所周知,无论是唱歌还是唱戏都要建立一个发声的歌唱状态,“龙音”是运用处于发真声机能和假声机能之间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发声机能所发出的声音,他要求稳定喉器像打哈欠一样抬高喉器上方的舌骨后部,软腭上提,并抬高会厌及使会厌后倾与喉口咽壁形成管口,以形成一个倒漏斗式的发音哨管所发出的一种真假混合的声音,高亢激越、脆亮锐利、富有金属般的音质。作为豫剧黑头演员一定先要经过刻苦的训练和琢磨建立起发“龙音”的歌唱状态。
B掌握气沉丹田憋气呼吸法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龙音”演唱在呼吸上讲究“吸气至脐下三指,然后丹田发出”。所谓“脐下三指,丹田发出”也就是声乐上讲的横膈膜,将气吸至腰的周围,这指的是一种呼吸在人体内的具体感觉,要求吸入的气量大而深,比之于浅胸呼吸法储气的部位下移。事实上气只能吸入肺部,不可能吸到“脐下三指”处。演唱“龙音”时应在唱高音前,刹那间做深且有弹性的吸气(别耸肩),沉入丹田,吸气后保持片刻,稍稍停住、屏住气,丹田马上往上顶,然后转为缓慢地呼气状态。因为,只有在这种丹田气息的气往上顶,横膈膜坠(下)压,所形成的气柱与横隔膜反向对抗时,才能获得既深且又有力的气息支持。这种反向对抗越积极,“龙音”的演唱才越有保证。在“龙音”演唱时要憋住气,音唱得越高,小腹就越硬,这样气息也就会越集中,从而形成坚硬的气柱。气息有多长,这种状态就应保持多久。并以这种状态将这种气憋住,其作用是加大腹腔的压力。由于这种压力可使在唱高音时产生一种巨大的驱动力,男高音歌唱家吴其辉认为:“上高音时声带旁边有一股力量把声带憋住,闭合很牢,越向上唱憋得越紧,把声音憋到头腔。只要憋得住,高音就上得去。”[1]音唱得越高,腰腹就要越硬,气流也就会越强,声带也会靠得越紧。这种“憋气”不是气息的静止,因为任何静止的气息都无法演唱,只有通畅气息,有序地流动,方能完成各种声音技巧。正是由于这种憋气所聚集的力量才能发出黑头“龙音”这种具有金属般的声音色彩。其实这种“憋气”只是一种气息控制,并不是要使劲憋着不出气,而是要让气缓慢地流动。因此,我们要注意千万不能憋住嗓子,而使嗓子发横甚至歪着脖子傻唱。送气在运用丹田气息,小腹往上顶,憋气发声时,两肋要支撑开,千万不能塌下,然后再缓缓地、边唱边呼气,从而达到一种稳劲的气息作用。声音只有经过气息的包裹和推动,才会有竖立的感觉。在送气时,要注意气息不能太猛、太冲,要平稳,要嘘着出音,要感觉声音是合着气,从丹田通过喉咙直接吹到眉心一样。
C假设“着力点”
这是指除声带外,演唱者还应有一个假设的“着力点” (当然,这只是一种意念),即感觉声音是在这个“着力点”上受力并向外发送。这个“着力点”应在两个额窦之间的眉心处,要感觉声音是从小舌后的鼻咽口发出的,即可感觉声波是从鼻咽口进入,上行到达蝶窦,振响蝶窦后,再从眉心处透出。平时,鼻咽口是被小舌盖住的,当小舌后缩,鼻咽口就会露出,即张口吸气时,感觉有凉风进入的“小洞洞”便是。鼻咽口是口腔通往鼻腔、头腔的“门户”。声音就是从鼻咽口进入鼻咽腔、头腔而产生头腔共鸣的。豫剧黑头声腔演唱高音出现频繁,所以声音更要集中。演唱时要准确感觉这个“着力点”位置,每个字的形成感觉在悬雍垂后部的鼻咽处,好象有一团气,字坐在气上,在发声的同时,一部分气进入口腔,通过唇、齿、舌、牙、喉分出每个字的声母,然后,又立刻回流与另一部分气合流通过鼻咽进入头腔,最后字的亮点在眉宇间透出。以上几个咬字的步骤是在瞬间同步完成的,如不协调声音和字的位置就会掉下来,从口腔白着发出,造成声音嘶哑,暗淡无光。只有位置统一在眉宇间的“着力点”才能发出“龙音”高亢、脆亮、富有金属声的音质效果。
D反向着力想象
在豫剧黑头声腔的演唱过程中,在唱高音时,实际上是比较用劲和费力的,但演唱者要在心理、意念上放松,要采用唱“高”想“低”的反向着力想象。即在唱高音时,要反向意念,把声音的着力点往下想,把它当成不不太高的音来唱。高音本来是“高”和“窄”的,但要把它想象成“低”和“宽”的。要感觉气息是往下悠着的,这样可以避免因喉头过于上移而发出“挤、卡、尖”的声音。采用这种反向着力想象,可以帮助我们比较轻松顺畅地唱出高音,获得“龙音”共鸣。总之,“龙音”是豫剧黑头声腔的高音区,唱好高音是豫剧黑头声腔改革的重中之重。
(2)黑头唱法中的堂音——口腔共鸣
“膛音”即口腔共鸣,是指喉头以上至上腭的共鸣,是可以调节的共鸣。因为位于口腔内的唇、齿、舌、牙、喉、都可以有各种动作变化,从而产生不同效果的共鸣。口腔共鸣是豫剧黑头声腔演唱中最方便得到,也是最容易体会到的一种共鸣。音区在小字二组c至f之间,是剧中表现角色叙事、抒情、讲道理的最佳音区。口腔在所有共鸣腔体中最大,因而共鸣效果最佳,声音最响亮、最圆润。豫剧演唱中的所谓“亮音”、“水音”(指清澈、圆润)、“脆音”,即是指口腔共鸣。
共鸣与发声是密切相连的,所以,要想得到比较好的口腔共鸣,首先也要掌握演唱中音获得口腔共鸣的发声状态:口腔自然张开,软腭上提,下巴放松.像啃苹果状。后颈肌直立,颈前肌放松并有下压感.使喉头稳定,气息通顺。这种口腔的开度的形状如从侧面看,是上腭略往前,下腭稍往后缩一点,这样就可以获得鼻腔音的润饰。这种软腭的上提,即行内称“摘环儿”或“打开后槽牙”。软腭适度地抬起,可以调节、改善口腔、鼻腔及胸腔共鸣的比例,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音色。口腔内呈“拱顶状”,形成了较好的共鸣空间,可使声音明亮,发声又省力。软腭上提要注意适度,其开度要与所唱的字音相适应。开度过大,其声波的指向会过多的在软腭部位,软腭是不会产生明亮的共鸣的,相反还会吸收部分声音,这样发出的声音,过于靠后,音色空闷,还会有洋歌的味道。下巴放松的感觉,可体会吃梅子的酸或者当你吃东西被沙子硌了牙齿的感觉。因为,在演唱时如下腭能放松,喉头也就自然打开了。口腔共鸣是连接头腔和胸腔共鸣的通道,无论用头腔共鸣或胸腔共鸣,口腔共鸣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改革后的黑头声腔应重视对口腔共鸣的运用和掌握。
(3) 黑头唱法中的虎音——胸腔共鸣
“虎音”取“虎啸”之意,声音浑厚、宽宏而低沉,有瓮声瓮气之感,属黑头声腔中胸腔共鸣。这与声乐美声唱法中讲的的胸腔共鸣不完全一样。美声唱法中主要是指大气管的共鸣。因为声带振动向下传送音波,可使大气管、支气管、胸壁等部位产生共鸣。运用这种共鸣,美声唱法中的男低音的最低音可以唱到大字组E,女低音的最低音可以唱到小字组的f,而豫剧黑头声腔演唱无法做到。我们所说的“虎音”胸腔共鸣是与传统的黑头炸音腔相比较而言的,传统黑头声腔的音域很窄主要集中在小字二组的降e至小字三组的降e一个八度之间,偏高的音区决定着必须用假声炸音头腔共鸣演唱,根本不用胸腔共鸣,因此,发出的声音必然是尖炸刺耳漂浮喊叫的音响效果,这也是今天观众不喜欢传统黑头声腔唱法的主要原因,我们的黑头声腔改革要想改变这种不好听的声音,必须向下拓宽黑头声腔的音域在小字一组的f至b之间,唱好这段音区开发利用人的虎音胸腔共鸣使黑头声腔更加浑厚丰满富有表现力。
“虎音”——胸腔共鸣是豫剧黑头声腔唱法中的薄弱环节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刻苦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A 要有充足的气息支持
健康的人都有两条发育完全的声带。唱高音时,两条声带紧绷、靠拢,再加上强劲气流的冲击与头腔共鸣,就能发出高亢、明亮的声音。而唱低音时,人的两条声带是松弛的,分开的,不易振动发声。因此更加需要充足的气息来振动声带帮助发声。发低音时的气息不一定要很强,很急,但一定要足。我们在做音阶的下行练习时,应该能够体验到这种感觉。气息是发声的基础,任何时候都要牢牢记住这一点。
B各个发声器官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在充足气息支持声带振动的同时,喉肌要保持适度的牵张力量,否则气息会因为没有控制而迅速呼尽。应将口腔共鸣的声波在硬腭振动的感觉扩大到下牙周围,胸、肩、锁骨都要放松。胸部要有稍许往里(后背方向)收缩的感觉,声波会通过喉头、气管导致胸腔产生共鸣而振动。在唱中、低音时,要继续保持后颈肌直立、颈前肌放松、喉头下降的姿态,同时还可感觉喉头有向后(舌根、后背方向)和向上(软腭方向)的张力,可稍微使上劲,喉头即可得以开放、通畅。
C找到声音的支点
演唱时,可感觉到支点(中山装第二粒纽扣处)为发声位置,应感觉声音已落在此处,所有的低音都是由此向胸腔扩散,使胸腔共鸣得到加强。
D运用“立音”唱法
唱低音时,也可以运用“立音”唱法,声音的感觉是往上拉着唱,即“提拎着”唱,其效果则会更为理想。因为,这样发出的音,其音色浑厚、宽广,同时亦有暗淡、压抑、沉郁之感,适合表现深沉、悲伤庄严等情绪。
总之,改革后的豫剧黑头声腔在运用“龙音”、“堂音”、“虎音”共鸣腔演唱时演员要有一个整体概念,这是一种从里到外全身心的歌唱,是调动全身各个歌唱器官协同配合的整体歌唱,是一种混合共鸣的运用,只是由于音高音区的不同在对共鸣腔的运用上有所侧重罢了,只有如此我们改革后的黑头声腔才能有一个统一的音色。
注释:
[1] 郭克俭著:《怎样提高声乐演唱水平》104页,华岳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