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论文服务

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12-03-05来源:易品网 点击:
  [摘要]: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尤为突出.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从初中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误区以及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实然性偏差三个方面分析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思想品德 逆反心理 成因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大障碍,它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的实现.努力防止和消除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逆反心理,是认真贯彻落实思想政治课目的任务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作些探析.逆反心理又称对抗心理.是指客观要求上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即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的、和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较稳定的具有逆向反应性质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它是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你要这样,我偏那样;你越是禁止,我偏感兴趣.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们(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往往对思想政治课教学采取冷漠、怀疑的态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抵制、排斥;甚至对教师抱有成见,这种心理的存在,不仅使中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产生障碍意识,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困难,而且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往往导致苦闷、烦恼,甚至走入歧途.随着青春期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会迫切地希望摆脱成人的管制,为了表现自己已经成熟和独立,或担心别人无视自己的存在,他们常常会用对抗性的言行和态度来突出自我和确定自我,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态度,这就是在青春期经常出现的逆反心理,此种心理状态在青春期阶段表现较为明显.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身上经常发生的一种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育的反感、抗拒,进而反教育要求而行之.初中生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初中生自身因素,又有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育因素和其它的外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
  那么, 中学生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并且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逆反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呢?
  一、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看
  1、中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渐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因此,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发展,喜欢争论和探讨,爱追根究底,不盲从和不轻信师长及书本知识;他们想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不愿墨守成规.但由于他们还很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知识浅薄,思想单纯幼稚,因而常常导致分析问题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比如:往往抓住一点,怀疑一切,而又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好争论,但主观武断;固执己见,但又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但又比较偏激主观,因此,当政治课教学中的理论与他们自认为的现实不一致时,就会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怀疑、否定理论.
  2、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成人感的逐步确立.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独立自主的意向正在发展.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对真善美开始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因此,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强心理,力图在各方面表现出成人的品格,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但当这些要求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往往表现出一种不合理的偏执行为.因此,政治课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正面教育如与其得出的"准确"结论不相符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抵制,以自己的认为为标准.
  3、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中学生往往富于理想,向往美好的前程.但由于知识贫乏,辨别是非、识别真伪良莠的能力较差,对一些不正确的宣传,不健康的思想,缺乏分析判断的能力.结果有时是非混淆,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正确的宣传和教育,直接产生对立情绪.
  二、从客观因素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态,它的产生是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的.思想政治课中学生逆反心理现象,是在教育过程中,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社会关系的实践中呈现出来的.由此可见,逆反心理是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1、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身存在的缺陷①教学内容抽象.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导致空洞、乏味,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有的教师教学脱离实际,喜欢唱高调,更使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产生厌烦乃至对抗情绪.②教学观念陈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的思想观念已发生巨变,中学生对事物敏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又很不稳定.如果用陈旧的观念去教育和要求当代中学生,对他们当中出现的思想和行为,不是积极疏导而是消极防范,不是平等探讨而是横加限制,这就势必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③教学方法呆板.有的教师不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缺乏应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学不能切入学生的内在需求,无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和兴趣,讲课时表情生硬,语言乏味,方法呆板,有的采取照本宣读的教条式,有的采取强压硬灌的填鸭式,有的采取包办代替的保姆式,有的采取限制束缚的牵牛式或放任自由的放羊式……总之,机械、呆板的教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④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沟通.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深度与逆反心理成反比.师生间有深厚的情感,学生就会具有强烈的"向师性",产生"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教"的移情效应.而有的政治教师, 不尊重学生,对学生动辄训斥;有的不以身作则,言行表里不一;有的不能正确对待学生对自己教学工作提出的意见,甚至对学生抱有成见;有的教师不能秉公办事,对学生中的问题简单地采用惩罚性措施.上述种种使师生间筑起了一条无形的心理鸿沟.这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进而会导致学生从厌恶教师迁移到厌恶教师所教的学科.
  2、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的影响.十年动乱,到处充斥假大空,令人生厌,使一部分人思想扭曲,心理变态,以致至今还给思想政治教育留有阴影.当代的中学生虽然对十年动乱无切身感受,但通过多种渠道,多少受到影响.同时,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负面影响也会反映到学生的生活中来,商品交换的法则也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兼之市场法规尚不健全,往往容易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和道德滑坡,致使一些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滋生蔓延.一些人意志薄弱造成社会风气不正,党政干部中出现一些腐败现象,"一切向钱看"浪潮的冲击,使学生在升学、就业等问题上遭受一些挫折.社会上一些丑化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在部分中学生中造成思想混乱.这一切都使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产生不信任感,乃至厌恶、反感,导致逆反心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要辩证分析,既可能有积极的正效应,也可能有消极的负效应.从逆反的正效应来看,逆反心理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逆向思维,科学研究表明,逆向思维是符合科学思维规律的,曾在科学史上起过积极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积极的逆反心理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接受教育过程中最为宝贵的因素,它极有可能过渡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推动中学生在司空见惯的许多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中学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愿接受现成的结论,进行反向思考,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现实的存在.这正是他们进行自己的独立决策和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中学生这种表现为逆向思维的逆反心理,应该肯定.
  另外,中学生对老师、家长传授的错误的知识、理论、说教以及独断专横的教育方法、言行不一的作风而进行的逆反,也都具有合理的内核,这种逆反对中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都是有益的.从逆反心理的负效应来看,中学生虽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一定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经验不足,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样容易对老师、家长产生对立情绪,存有疑惧和不信任感,认为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与自己过不去,听不见正面的教育;进而产生"反社会"行为,与社会规范格格不入,发展下去,成为一个我行我素、性格孤僻的心理畸型人.
  那么,如何消除逆反心理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负效应呢?
  第一,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掌握教育的艺术,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要针对学生消极心态的特点,进行心理疏导,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缩短心理距离,从而促进教育的积极效果.
  1、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的感染力是由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的以身作则所构成,教师对学生的爱,会起到"以情感人"的作用.教师以身作则,做到"为人师表",学生在接受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衡量自己,并以教师的行为去印证,对照老师所教导的真理,从而转化成自己的信念.同时,良好的师生交往,亦具有教育和影响学生的心理效能.那么对老师的教育和批评就会虚心地接受,从而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2、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加以注意的.一般说来,教师在上课时,当教师确认学生的某些行为是由于"逆反心理"而产生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不当众批评,个别交换意见.②采用诱导教育方式,切忌粗暴.③对小事不过份追究,使学生产生"这么做老师不屑一顾"不使其逆反心理得到满足.④和学生谈心,但不干涉其内心"秘密",即使知道,也装作不知,给学生保留点自己的天地,满足其"独立感"的愿望.
  3、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思想政治课教师实施教学,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能顾及教材的系统性、连贯性;既注意教材的联系,又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练习方法实行多样化,要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时,学会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消除逆反心理.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书本理论的疑难点,学习容易引起逆反心理的内容,要根据社会现状和学生的心理动态钻深钻透,消除学生的心结,努力得到学生的认同.
  5、利用"逆反心理"正面效应来提高教学效果.第二,从中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地升华自我.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既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和不足,特别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既要看到自己不断成熟,又要看到自己尚且幼稚,老师和父母毕竟在知识、经验、阅历等方面要比我们丰富,他们的教导总体来讲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是有利于我们成长的,尽管可能有时在某些方面不很准确,但出发点是好的,我们应该认真地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从他们身上获取充分的营养,促进自我健康成长.
  2、要学会对自我心态进行自我调节.比如,用心理换位法来理解老师和父母以及他人的心情,减少对别人的埋怨和责难.八十年代,有一句名言曾经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认同,这就是"理解万岁".的确,人与人之间只要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什么矛盾、隔阂都会迎刃而解.再比如,可以采用冷处理法,一旦自我的情绪激动起来,与老师或父母顶起牛来,即使自己是对的,也不要过分坚持,先把事情放一放,冷一冷,过一段时间再与老师或父母沟通、交流思想,不要采取过激的行为.
  3、要把自尊心引向积极的方向.逆反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核心.但有的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把握不当可能会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个极端是形成自我中心,偏执自负;另一个极端是自抛自弃,破罐子破摔.这两个极端都是逆反负效应的表现,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较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应该表现为自立自强,自重自爱,努力实现自我价值.青少年学生应该把自尊心向着这一积极的方向发展,把逆反的负效应转化为正效应.
  发展心理学认为,一旦儿童进入青春期,他们就开始拥有自主判断的要求,并更批判地看待外部世界.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荷尔蒙的作用,使得中学生进入了一个"风雷激荡"的时期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人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由于性腺激素分泌影响了脑垂功能,从而使原来较为平衡的神经过程变得不平衡,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初中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心理上的变化.这些变化蕴涵着某些产生逆反心理的条件和因素.随着身高的增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初中生产生了成人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们开始反对成人再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要求成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承认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平等对待,要求老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他们受不了屈辱和冷漠. 这时,如果教师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仍把他们当作小孩子,不尊重他们,对他们过度管束,他们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青少年,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逐步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再人云亦云,不再轻信教师传授的观点和书本上的结论,他们喜欢怀疑和争论,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对己有的道德规范也往往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不满足于教师讲授和书本上的结论,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是不成熟的.加之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看问题容易偏激,喜欢钻牛角不足的情况下,仍固执己见,往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怀疑一切.这些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推动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探索未知的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是,好奇心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对于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教师不要做的事情偏要做,好奇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理,往往对教师的要求表现出逆反心理.如果教师禁止学生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理由,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长期以来我国价值观教育突出爱国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等高级情感的培养,而忽视诸如同情、理解和爱等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情感的培养,使德育工作出现只注重表面的服从,而不注意道德教育是否已达到内化效果的倾向,致使德育大目标难以实现.因此,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接受性之间产生了矛盾,内容虽然考虑到了全面性和系统性,但却忽略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缺乏层次性和递进性,使得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过于成人化,过于空泛,致使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 另外教学方法的僵化也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是课堂教学中说教太多,即使是时事教育课,许多教师也是采用教师满堂灌、学生死一记硬背的方法.教学中,一些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资料,要求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教学活动简单化到"一厢情愿"的程度,教育者通常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受教育者的"接受"态度和过程缺少研究,这种"填鸭"式的强灌,抹煞了学生自主建构自身思想品德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学习的热情,甚至对思想品德课厌恶、反感,从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目前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多的是以教代学,过于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教导训诫的客体地位,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的主体判断与选择,这必然导致学生的情感上的逆反心理.我们知道,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对传统观念的怀疑和否定.起初,学生对教师传授的传统内容只是持有不同程度的怀疑;但是如果教师不采取科学的方法消除学生的怀疑,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客体,把这些传统观念生硬传授给他们,并要求其遵守时,就会导致他们更加怀疑甚至否定这些观念,引起或强化其逆反心理.教师的因素教师威信是影响其教育成效的重要条件,是完成教育任务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量.学生对有威信的教师所讲授的课,能认真学习,对他的劝导,言听计从;反之,对那些没有威信的教师则会持相反的态度,对其传授的道理往往表现出厌恶、反感.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就其本身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二是展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但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必然导致学生认知层面的障碍,产生逆反心理.目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言行不一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以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作了粗浅的探析.防止和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逆反心理,变不利为有利,变消极为积极,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必须根据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深入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艰苦细致的疏导、教育工作,真正完成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教育任务.
  • 认准易品期刊网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

特色服务
杂志社内部绿色审稿通道,快速发表论文
发表流程
论文发表流程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