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在2008年奥运会上,我国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佳绩,在同年公布的世界最畅销当代艺术家名单中,“中国艺术家占半壁江山”,这就说明我国能跻身世界一流的艺体人才的比例在迅速扩大。同时也说明艺体类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合理性,其最大特点是能有效落实因材施教原则,能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人们感叹“科学前沿几乎不见中国科学家”的时候,应考虑借鉴艺体类人才培养模式去造就科技一流人才。
关键词: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发现潜能;因材施教;拜师学艺;发掘天赋
我国跻身世界一流的艺体人才的比例在迅速扩大,然而跻身世界一流科学家行列的人却为数甚少。中科院院士马大猷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用科学方法领导科技工作》中提到:“现在科学前沿几乎不见中国科学家,新技术产品颇为发达,但其核心技术与研究很少是中国人的贡献”。ISI提出的数据表明:“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和技术家4000人,而中国只有13人,其中香港11人,内地只有2人,可见高水平的人极其少”。[1 ]
为何艺体类一流人才的数量在增长,一流科学家却如此不成比例?艺体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什么?在培养一流科技人才时,能否从中获得有益启示?本文试就此探讨如下。
一、艺体类人才培养模式
勿庸讳言,一流艺体类人才均非从学校直接走上世界舞台,而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出来的。这一模式包括如下相互联系的内涵:
(一)家庭教育:及早发现,先期开发。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基本智力包括如下七种: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该理论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人类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智能的发展。而人要获得最佳发展,针对优势智力领域开发则更有成效。如何及早发现儿童优势智力领域是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前提。艺体类人才的发现之道可归纳为:一根据遗传与家庭影响发现优势智力领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儿童优势智力潜能的第一发现者。
发现优势智力领域特殊潜能后,就有个早期开发问题。开发一般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促进一般智力发展,另外要针对强项开发。多元智力理论认,针对强项开发是培养可造之才的关键所在。盛中国自幼受中外音乐的熏陶和严格的艺术训练。
(二)学校教育:发展特长,规划方向。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多元化的各种人才,当然也包括杰出人才。而从培养一流人才任务的视角说,学校教育一方面要重视提高人的基本素养;另一方面也要为拔尖和特殊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因此,除常规教育之外,学校还要组织科技艺体等各种活动,或以培养兴趣,或给予表现特长和发展特长的机会。一旦发现“大异寻常”的苗子,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制订针对性的培养规划,即要对那些具有特殊潜质的人给予特别辅导。艺体类人才培养在这方面的探索是成功的。
(三)社会教育:建立开放教育机制,铺设社会学艺通道。就一般而言,学校教育很难满足他们更高的发展需求。当发现学生“已非池中之物”的时候,社会有关部门、学校和家庭就应该及时地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即建立一种开放的教育机制,为其铺设一条社会学艺通道。社会乃藏龙卧虎之地,360行,行行出状元,每个领域各有学术名家、技艺高手,建立开放的教育机制让具有特别潜能的学生走出家庭与学校,去拜师学艺,以得到更大提高。
事实上,在培养艺体类一流人才过程中,就形成了这样的机制,并得益于这一机制。如,朗朗4岁师从朱雅芬教授,9岁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赵屏国教授,1997年,又师从于享有盛名的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加里.格拉夫曼。刘翔也先后接受过上海市田径队跳高教练顾宝刚,跨栏教练方水泉、孙海平指导。成名后的孔令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在他的运动生涯中,有三个人对其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蔡振华教练,另一个是主教练尹霄,再一个就是自己的父亲。张晓刚16岁那年,一位启蒙老师把欧洲的绘画技法和理念灌输给了张晓刚也把绘画无穷的乐趣带给了他。“我完全控制不了自己学画的欲望,每天都跑到那位画家家里去学画画,进步飞快” [2 ] 。
以上事例充分说明,仅凭学校所开设音乐、体育、美术课是不可能培养出朗朗、刘翔和张晓刚等人才的。顾明远教授最近指出:“我们常常在讲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应该以每个个体为本,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找到最适合他的教育”[3 ]。适应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必须遵循的一大基本规律,“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找到最适合他的教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落实教育规律的基本措施,也是促进每个学生获得最佳发展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由此可知,艺体类人才培养模式,从其结构上看,它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其最大特点是能有效落实因材施教原则;从精神实质层面看,则反映了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这一模式无论对完成“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战略任务,还是对造就科技一流人才都具重要借鉴意义。
二、艺体类人才模式对造就科技人才的启示
如果刘翔、朗朗这些具有身体智力,音乐智力优势的人能成为一流人才,那么,其他一些具有数理逻辑智力优势的人同样应该成为科技等方面的尖端人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刘翔、朗朗等的人独特的成长之路告诉人们:学校教育存在局限,而我们在培养科技人才时,基本还是沿袭着学校教育模式。因此出不了一流也就不足为怪。换言之,要造就一流科技人才,必须改革现行培养模式。
(一)改革学校教育。从历史和国际视野看,学校同样可以培养高层人才。众所周知,“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和杭州第一师范就曾培养出过大量高层人才。后来西南联大等也堪称典范。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国防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联大校友录上还包括杨振宁和李政道名字。
在培养高层人才方面,国外诸多著名大学更是卓有成效。如,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中共有八位曾当选为美国总统,总共产生了34名诺贝尔奖得主。牛津产生了至少来自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包括25位英国首相,81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剑桥大学。
哈佛等名校为何能培养如此众多人才?基本经验无非两点:善于选才与育才。首先,形成比较科学的高校招生模式,注重招收“特有天赋”的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会以丰富的方式表现其特有的天赋。所谓“奇才、偏才、怪才”即是以他自己的方式“表现其特有天赋”的人。招收“特有天赋”的学生,只要顺势培养则更容易形成独特本领、核心竞争力。其次,形成比较科学的培养模式,注重创设自主学习环境。人们在总结西方大学经验后认为,他们做得最成功的方面是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发掘精英或天才。他们又是如何发展学生的天赋的?从一些教育流派的主张中可得出基本结论: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英国的教学主张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点拨、启发、答疑、指导等作用。
简要考察欧美名牌大学办学模式后,不难发现我国艺体类人才培养模式与其极为相似。这就进一步证明艺体类培养模式的合理性。艺体类培养模式对于我们改革学校教育的启示有如下方面:
1、改革学校教育应以落实因材施教为目标。从众多科技一流人才成长经历看,实施因材施教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如同艺体类潜在人才一样,潜在的科技人才同样从小表现出某些特别才能、特殊爱好和强烈的探索性等。如破解费马大定理的安德鲁·怀尔斯少年时代就着迷于数学。10岁的怀尔斯在图书馆看到了费马大定理,立即被它所吸引。“从那个时刻起,我知道我永远不会放弃它。我必须解决它。”[ 4 ]可见,关注培养人的兴趣,保护好奇心、探索性是何等重要。让学生把学习和兴趣爱好联系在一起,他们就可倾注毕生精力,进行深入学习与探索,从而取得常人无法企及的成果。
这就是所谓“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找到最适合他的教育”。无数事例说明因材施教正在远离学校教育。因此,如何落实因材施教是改革学校教育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2、建立由低到高的考察招收机制。因材施教的前提了解学生。前面说过培养艺体类一流人才关键是建立考察和招收机制,针对强项开发。因此,在培养科技人才时同样不应忽视这点。去年10月在北京参加“中国计算机科学2020研讨会”的世界顶级计算机学者就提出过“像寻找体育苗子一样寻找科技人才”的建议。“中国如果像寻找体育苗子一样寻找研究创新人才,就能取得和竞技体育一样的成功”。 [5 ] 这一建议既是对艺体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肯定,也是经验之谈。微软公司不就在搜寻并资助中国孩子吗?欧美大学不就争夺我们的学生吗?好在我们已觉醒,好在中国科技大学有成功实践、北京大学也正在做这一事情。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或许只有在建立这样的机制后,我们才能解答“钱学森之问”。
3、创建“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学习模式。学校教育自产生之后就存在诸多弊端。上世纪70年代,激进派代表古德曼在批评美国公共学校教育时指出:“强制性和标准化压抑学生的自由发展;强制的思想灌输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脱离实际需要的教学不利于儿童的成长;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和敌意” 。正因如此,人们一直在探讨学校教育改革问题。。
张晓刚在接收新报专访时说:“我是比较慢的那种,我是内心独白式的艺术家,是属于自言自语的人。”[6] 借鉴“学习共同体”理论改革学校教育,就是要创建“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学习模式,就是要让张晓刚这类人有自言自语的机会;让喜欢岩石学生去研究岩石;让潘立群们有更多的创造发明机会,并得到鼓励帮助。如此一流创新人才方可脱颖而出。
(二)实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学校教育改革举步维艰之时,亦可考虑改革学制,实行多条腿走路方针。
从教育史上看,我们一直是两条腿走路。从孔子办私塾算起,在长达2500年的时间内家学传承、私塾、书院一直与官学并存,且相得益彰。而就目前来看,“家庭学校”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欧美国家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带出学校在家里接受教育。家庭学校的出现预示着家庭教育主体意识的回归。艺体一流人才的成长就证明了这种意识回归所具的潜在价值以及家学在培养人才中的独特作用。家教辅导,是对学校教育重要补充完善。
拜师学艺,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规律。拜师学艺是赵家珍朗朗等艺体人才的致胜之道,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规律”。西南联大是高教史上的丰牌,该校何以培养众多高层人才?从一些毕业生的回忆里即可看出端倪:何兆武先生说在“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7] 正因为学何专业、听不听课、听谁的课都由自己做主,学生方可通过比较寻访到最适合自己的老师和找准最适合自己兴趣智慧潜能的专业;通过摸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研究方法;通过探索找准最前沿发展方向;通过博采诸家之长,融汇贯通,形成独特知识结构和独创个性。可见,拜师学艺过程从本质上说也就是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过程,而它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规律”。但目前大学教育已难于再现这一过程。要使这种人才培养规律回归于学校教育,我们就应借鉴艺体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那种不计当下利害,只以增添学问本领为目的和自由选择的做法,全面推广它的那种大开大放的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大猷.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用科学方法领导科技工作〔N〕. 科学时报:2005-01-11
[2]刘晋锋.张晓刚:孤独、惶恐是我的现实〔N〕.新京报2006-01-18
[3]央视树仁教育频道.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专访实录[EB/OL] big5.cctv.com/gate/big5/sre.cctv.. 2009-09-20
[4]百度百科.安德鲁·怀尔斯[EB /O L] . baike.baidu.com/view/483440.htm
[5]马海燕.各国学者议中国创新人才培养:像寻找体育苗子一样寻找人才[EB/OL]中国新闻网:2009-10-15
[6]包掉.新报专访“现代毕加索”〔N〕. 新京报2008-3-30。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