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论文服务

研究生培养中的协同发展问题思考

时间:2013-03-08来源:易品网 点击:
摘 要: 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计划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前提下,基于协同学和协同管理的理论知识,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理论模型,提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新思路:要从宏观上探讨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两者的协同发展问题,建立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学位体系;从微观上分别探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自身协同发展问题,形成协同创新下各自的培养模式;最后指出应开展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专题研究,进一步强化协同发展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 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2-0096-05
  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1]。国务院学位办针对今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于2012年3月给出了《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意见稿》积极响应协同创新的号召,着眼于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基于协同学和协同管理理论和方法对研究生培养中的协同发展问题进行思考。所以,本研究课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 相关的研究综述
  (一) 关于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
  有一说法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Peter Gloor最早给出协同创新的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综观国外协同创新的经验,较为成功的有美国扁平化、自治型的硅谷产学研“联合创新网络”;日韩的技术研究组合;芬兰、爱尔兰和瑞典等国的协同创新联盟;还有欧盟推出的“创新集群”[2]。总体上看,协同创新由浅入深,从资源共享、项目合作到战略联盟。而建立战略联盟,是协同创新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更高境界。
  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别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能够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当协同创新放大到宏观层面,主要运作形式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
  总的来看,我国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以项目合作为主,战略层面的合作少,协同创新的水平还比较低。现有研究侧重于单系统研究,当然也有学者探讨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和互动[3],但对推动分离的参与个体如何逐步走向协同创新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另外,组织形式松散,缺乏持续保障,没有形成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总之,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尤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的研究是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其他研究的基础。
  (二) 关于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及其关系
  学术学位面向学科专业需求,主要培养教学和科研的专业人才,目的在于学术创新;而专业学位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主要培养各行各业特定职业的专门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
  通过检索,我们发现,单独探讨某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论文有很多。关于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关系,很多学者从比较分析的视角展开研究。例如,贺佐成对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差异进行了分析[4];叶宏对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5];王莹、朱方长对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做了比较分析[6];郑国生、王磊对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比较[7];等等。
  专业学位只不过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它和学术学位一起构成现代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不可缺少的两大组成部分,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两者均需要掌握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但在学校的实际培养中,大部分的培养方式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别,比较突出的表现是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鲜明,学术学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学位的实践能力均不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还不能令人满意,所以,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有必要从协同的视角对两者及其自身的协同发展展开研究。
  二、 研究方案
  (一) 基本观点和技术路线图
  研究的基本观点:
  (1) 产学研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2) 研究生教育中的协同总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3) 如果把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大系统考察,那么从类型上它是由两个子系统组成——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4) 两个子系统之间存在协同发展问题,每个子系统自身也存在协同发展问题;
  (5) 协同涉及主体、要素、信息和过程等,其中的主体——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作用最为关键。
  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二) 主要研究方法
  1.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方法:系统科学要求我们用系统的思想去思考问题;系统工程要求我们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协同学和协同管理理论和方法: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1971年,德国科学家哈肯提出了统一的系统协同学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协同学是一种关于自组织的理论,它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关系,研究新的有序结构的形成,揭示系统进化的动力机制。协同学为解决协同管理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协同管理就是将各种资源关联起来,使之能够为了实现共同的任务或目标进行协调或运作,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利用,实现这些资源的利益最大化,消除在协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壁垒和障碍。通过开展协同,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弥补各自短处,提高整体创新能力[8]。
三、 研究内容
  (一) 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的理论模型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特别是促成战略联盟,既是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也是多方联合行动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深入整合产学研各方及社会其他方面资源。因此,准确把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揭示各方协同创新机制,对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过程的协调合作,也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其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特别指出的是,产学研联盟是通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的优势互补,共同合作而形成的一种稳定、长效的利益共同体,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目前,在协同创新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关注产学研战略联盟。总之,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
  结合研究生培养工作,以协同、协同学和协同管理思想为基础,以提高产学研合作效应为目标,根据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和方向,以组织(子)模型、资源(子)模型、信息(子)模型和过程(子)模型为基本框架,反映产学研协同创新目标、机会、价值、过程要素,以序参量管理为重点[9],强化协同效果评价与反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组织(子)模型是指由各主体(包括学校内部的研究生、导师、相关管理人员和外部的科研院所或行业企业等)形成的研究生协同培养联盟;资源(子)模型涉及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软硬件资源;信息(子)模型具体指各主体之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成的信息沟通平台;过程(子)模型包括了从生源、培养、毕业到就业等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这里最为关键的是研究生协同培养联盟(或叫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协同创新”强调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在研究生教育中,在导师、研究生和培养环境协同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创新活动就是协同创新。结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相关主体必须参与到有关的协同创新中心中去,高校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尝试建立与之对应的“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应突出高水平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活力。该中心应通过科教结合支撑创新,拓展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该中心应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要着重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该中心应建立质量监督制度,形成体现学科特点的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再创新的能力评价。总之,结合“2011计划”,应加大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
  该模型的核心是基于序参量管理。根据协同的观点,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序参量对系统的有序发展发挥着主要作用。它是在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宏观整体行为,而不是个别要素或子系统所体现出的行为。它是各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是合作效应的表征和度量,即序参量的形成不是外部作用强加于系统,而是来源于系统的内部。序参量一旦形成,就具备相对稳定性,能支配系统内各子系统的行为。序参量的特性决定了它是系统演化的推动力,它不仅主宰着系统演化的整个过程,而且决定着系统演化的结果。在管理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关键是找到和处理好在协同管理中起到决定作用的序参量。研究生培养的发展战略和创新文化伴随着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发展战略是研究生培养前进的方向,创新文化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两者共同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生培养中的发展战略和创新文化就是培养过程中的序参量,它们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动力源泉,在整个创新能力培养进程中处于主宰地位。没有正确的发展战略,研究生培养目标将难以实现;缺少创新文化的支撑,研究生培养就缺少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 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协同发展问题
  在产学研背景下,必须明确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思路。一是培养机制改革要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主观动力和客观保障。二是培养机制改革要为改善国家研究生教育宏观调控提供重要的微观基础。三是培养机制改革将是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创新目标紧密结合的重要纽带。四是培养机制改革要成为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力量。在以上改革思路指引下,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必须符合并体现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活动入手。
  1.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协同发展问题。
  目前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专业在学位标准、目录制订、招生计划、考试选拔、培养模式、质量监督等方面大体上实现了分类管理,但是从整体上看,目前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协调问题仍然很严重,特别是在招生规模、培养模式、质量监督上仍存在明显的不协调。尤其是由于指导老师队伍的不健全,很多指导工作仍然仅由校内导师承担,导致培养模式的差异化不明显或雷同;另外,由于不正确的导向和对专业学位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导致管理工作不像学术学位那样规范,质量监督环节比较薄弱。实际上,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很多资源是可以共享的,需要我们运用协同学理论和协同管理知识,建立两者协同发展的模型,构建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学位体系。
  2.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协同发展问题。
建立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协同发展模式,提出其发展的有效对策。(1) 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分析协同创新下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可以发现,目前很多学科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学科结构应该不断调整和优化;有些学科发展过快,培养问题较多,管理不太规范。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要重视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的交叉与融合。(2) 科教之间的协同发展。要突出高水平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活力。要通过科教结合支撑创新,拓展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3) 自身的协同发展。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着重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要建立质量监督制度,形成体现学科特点的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再创新的能力评价。
  3.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协同发展问题。
  分析协同创新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可以发现,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很多与行业需要结合不紧密,职业导向不明确或针对性不强,研究生考核与评价与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没有有机衔接起来。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要求我们加快完善与行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学位体系,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规范招生、培养、实践的管理,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协同发展模式,提出其发展的有效对策。
  4. 强化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协同主体作用。
  研究生指导教师在协同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对策。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全研究生导师遴选、考核评价和人事管理制度,拓展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领域、形式和方式;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完善高校和产业、行业、企业的双导师制的研究生指导制度,加强各方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与职业教育方面的紧密合作。
  本文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前提下,建立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理论模型,概括出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协同发展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分别对这些问题单独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 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2] 雷 永,徐 飞.产学研联盟问题研究综述[J].上海管理科学,2007(5):7780.
  [3] 汪馥郁.产业集群呼唤学科集群[J].中国科技产业,2010(6):6265.
  [4] 贺佐成.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差异[J]. 黄山学院学报,2007(1):5154.
  [5] 叶 宏.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7576.
  [6] 王 莹,朱方长.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2):100102.
  [7] 郑国生,王 磊.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分析与比较[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4):6972.
  [8] 潘开灵,白烈湖.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20.
  [9] 杜 栋.协同、协同管理、协同管理系统[J].现代管理科学,2008(2):9294.
  • 认准易品期刊网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

特色服务
杂志社内部绿色审稿通道,快速发表论文
发表流程
论文发表流程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