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下载 > 综合管理 >
论文服务

布努瑶对喀斯特地区非木材林产品的利用

时间:2013-01-21来源:易品网 点击:
  布努瑶对喀斯特地区非木材林产品的利用
  [摘要] 布努瑶作为典型的山地民族,生息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布努瑶在适应所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和形成了特殊的技能,对非木材林产品的保护与利用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只有发掘和利用布努瑶传统的生态智慧和技能,逐步改变布努瑶的资源利用方式,当地脆弱生态系统才可能支持布努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布努瑶,喀斯特地区,非木材林产品,持续利用
  布努瑶为瑶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的都安、大化、巴马等三个瑶族自治县和百色地区的凌云、田东、东兰、凤山、南丹、马山等十几个县境内,此外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南部也有少量的布努瑶族分布.[1]据统计,2000年布努瑶人口共50 余万,其中居住在广西的就有49.2 万.[2]大多数布努瑶居住在海拔500~1000 米的云贵高原边缘广西境内的石山地区,为亚热带温湿喀斯特峰丛洼地,这一地带终年气温偏高,湿度大,野生植物种类多.布努瑶过着游耕兼狩猎的生活,其在适应所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当地的布努瑶同胞至今还延续着一些特殊技能,这些技能是布努瑶先民传统生计方式的部分延续,对非木材林产品的保护与利用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这些生态知识包括对不同生态系统的认知、对生物物种的认知及其互动关系的把握、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等.这些知识在布努瑶传统的"刀耕火种"林农复合生计中得到了全面的应用.本文试图对布努瑶对于喀斯特地区非木材林产品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作一探讨.
  一、布努瑶所生活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特点
  (一)生态环境脆弱
  布努瑶主要聚居的地区为喀斯特地区,其地质特点为:石灰岩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是峰丛环绕的洼地成连绵分布,溶蚀洼地和峰丛分布较广.地下是地漏斗、伏流、溶洞密布的空心岩体,地漏斗为贯通地表与地下的天然通道,着生于其上的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3]稍受人为干扰,就会全面毁损,严重时会造成土地石漠化.一旦酿成石漠化,生态系统的再度恢复将极其困难,生态环境体现出脆弱的特点.
  喀斯特地区山区由于土壤的物质来源少,再加上母岩风化、溶蚀的速率慢,使得喀斯特地区的成土过程非常缓慢.布努瑶的分布区气候炎热多雨,石灰岩的溶蚀速度较快,经常会出现地表塌陷、崩山、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此外,由于喀斯特山区有大量的落水洞、暗河,并且碳酸盐岩类因溶蚀裂隙多而保水性差,因此降水很难在地表蓄积,往往很快就转化为地下水,使得喀斯特山区的地表水奇缺而地下水文网异常发育.地下水文网埋藏深而工程地质条件较差,难以开发利用.因此,迄今为止布努瑶所聚居的喀斯特地区仍是广西贫困县主要分布区.
  (二)具有生物多样性喀斯特地貌多样性
  产生复杂的生境多样性,从而带来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布努瑶生存提供了所必需的食物、药物和工业原材料等.
  喀斯特地区的洼地间隘口以上的峰丛顶部,只有少量在石缝中生长的乔木,其余为灌草丛,在自然状况下大多呈现为疏林草地.少土缺水的环境使得植物一般具有岩生适应性、耐旱喜钙性,植物多刺、肉质,根系在岩隙中穿透很深以寻求水分.洼地间隘口以下,直到洼地底部边沿的陡坡面上,由于野生植物截留上方下泄的泥土,因此发育出茂密的森林,产出多种野生动植物产品,而且是确保水土资源结构稳定的屏障.
  溶蚀盆地的谷底为常绿阔叶树与落叶阔叶树  构成的混交林,地势稍高的缓坡有壳斗科植物,较高的山地有零星的常绿针叶树分布.盆地内的植被构成复杂多样,草本植物以禾本科为主,苋科植物种类较多,石缝中多生长仙人掌科、景天科植物.桑科类榕树、构树、栲树、以及芸香科、樟科植物为主要树种.都安县大兴乡的布努瑶族至今还延续着一些传统技能,他们能在已经高度石漠化的峰丛顶部实施刀耕火种,尽管这些地段石化率超过75%,但每亩地每季还可以收获小米100 斤左右;在轮歇的烧畲地上可以放养大型的食草动物,如马、牛、羊等,农作物、野生的草本植物共同生长.这里的原生植被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长期遭到人为破坏,原生森林植被多已逆向演替为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灌草丛、草坡等不同类型的次生植被.
  二、布努瑶对非木材林产品的利用
  从1998 年起,政府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通过各方努力,林木采伐和利用受到了较大制约,生物多样性问题得到重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我国林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森林提供的非木材林产品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为非木材林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非木材林产品是指人们从森林中经常获得的除木材产品以外的产品,其生产周期短,具可再生性,能较大程度地满足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在很多地区已经成为森林最主要的资源.非木材林产品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生物产品,是可再生资源,可以天然产生也可以人工栽培、饲养,包括了植物、动物、微生物.[4]我国非木材林产品利用方式主要有"采集-出售"、"采集-加工-出售"、"培育-出售"、"培育-加工-出售"四种.
  非木材林产品既是山区居民重要的食品来源、医疗保健的重要药物原料、家庭经济收入与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也是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合理利用非木材林产品已成为今后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5]
  布努瑶非木材林利用技术主要有中草药采集与种植、捕猎与驯养野生动物、水果酿酒、淀粉加工、造纸等.
  (一)中药材采集与种植
  布努瑶聚居山区,野生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都安县发展瑶药产业,以广西药用植物园为技术支撑研究与开发喀斯特地区中草药生态项目,收集瑶族经典植物药及其他常用中草药,建立瑶药种质资源圃,开展引种、驯化、保存、选育、繁育等工作,发展种植鸡血藤、山豆根、野菊花、金樱子、威灵仙、广金钱草、大萝伞、牛大力、两面针等28 种中药材,发展种植面积5~10 万亩.在大兴、高岭、隆福等3 个乡镇实施瑶药种植示范项目.金银花是国务院确定的70 种名贵中药材之一,适应性很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具有很强的耐旱涝、耐盐碱、易繁殖、易养护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可利用荒山坡种植,占地省而绿化面积大、效果好,一年就可采摘,且效益年限长,是石山地区群众增收脱贫和生态重建的好门类.都安县政府在各乡推广种植金银花,利用荒石山地种植2 万株.大化县野生药材品种资源有5000 多种,年产量达到50 万吨,主要有石上柏、山银花、石斛、南板蓝根、岩黄连、田基黄等,人工栽培药材有扶芳藤、金银花、蔓荆子、金钱草、山栀子、山茱萸、小叶榕、青蒿草等.布努瑶以瑶药生态种植促进石漠化生态重建,探索出了一条瑶药产业发展与石漠化治理有效结合的发展道路.
  (二)野生植物的采集与种植
  布努瑶聚居的喀斯特地区的野生植物主要有毛葡萄、火麻、旱藕、茶叶等,但是单纯采集野生植物,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1995 年起,都安县政府号召全县农民广泛种植毛葡萄,2004 年种植面积达3 万亩.2012 年该县在菁盛乡和龙湾乡建立大石山区万亩毛葡萄种植基地,其中2000 亩为扶贫村产业示范项目,项目投资625 万元,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部门协作和农户参与"的投资和运行机制,强化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基地进行培训,采取"订单农业"生产模式,由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协议,实行有偿服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6]大化县政府加快推进野生毛葡萄人工栽培技术攻关,加大对野生毛葡萄种植面积和管护工作力度,积极引导农民种植野生毛葡萄.
  目前,全县已种有野生毛葡萄1 万多亩,年总产量800 多吨.同时还建立了六也乡春贵村和江南乡九怀村两个野生毛葡萄种植基地,新增种植面积4000多亩.大化县规划到"十二五"期末毛葡萄种植面积要达到5 万亩.[7]
  1989 年,都安县政府将旱藕种植列为重点项目  之一.一般亩种2000 株左右,产鲜藕约4000 公斤以上.2001 年大化县种植旱藕面积达1.2 万亩,总产1.27 万吨,全县年产旱藕粉丝420 公斤.[8]672008年都安旱藕种植面积达496 公顷,总产量4529 吨.[9]
  2006 年以来,作为地方土特产,东庙旱藕粉丝以每年100 吨的销量走向全国各地.村里的300 多户群众都加入到了旱藕粉的生产加工中,东庙乡东庙村成了小有名气的"旱藕粉丝村".
  (三)木本植物油的种植
  木本植物油方面主要包括火麻、茶油、桐油、八角等.火麻对自然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目前只产于巴马、都安、大化等石山区,产量稀少且价格昂贵.2004 年,大化火麻产量为110 吨,[8]65 作为长寿食品销往广西区内外.油茶树种下后第5 年可收果,护理得好可持续收获20 年.1990 年代巴马县被列为自治区油茶商品生产基地,2005 年,全县共有油茶林37 万亩,其中挂果面积30 万亩,产量10430吨.[10]99 桐油林种植面积3.13 万亩,产量1232 吨,八角2.16 万亩,产量535 吨.[10]103 核桃是四大干果之王,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植,在市场上十分走俏,价格连年上升.2008 年以来,都安把核桃种植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扶贫开发项目来抓,在大兴、下坳等15 个乡镇组织农户开展核桃种植工作,计划种植"云南薄壳+早结实"品种的核桃1 万株,预计丰产期每年可产生效益500 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四)野生动物捕猎及畜牧养殖
  狩猎是布努瑶的传统生产方式之一,带有保护生产的性质.广西喀斯特地区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猪、野鸡、野山羊、毛鸡、斑鸠、蛤蚧、黄猄、穿山甲、果子狸等.[11]363 以往布努瑶在农闲或是难以维持生计的时候,就会到山里去采集和狩猎野生动植物,把它们拿到集市上去卖或自己食用.蜂蛹是一种富有高蛋白、低脂肪、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理想保健食品,因此被当地人广为采摘.目前,当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已非常稀少.
  石山区发展畜牧业的出路在于改良牧草,特别是建立木本饲料林基地,发展草食性为主的畜牧业.可以选择矮柱花草、胡枝子、铺地木兰等豆科牧草,木本饲料林可以选择银合欢、构树、任豆树、肥牛树等鲜叶含粗蛋白质的树种,这些豆科牧草和木本饲料都具有耐旱、耐酸、喜钙耐旱、耐瘠薄、耐酸、喜钙、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既可以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优质饲料,还可以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任豆树是喀斯特地区特有的用材、薪炭、水源林兼用的速生优良树种,木材适作家具和建筑用材,并可作为紫胶虫寄主,树叶含蛋白质1.96%,可作为青饲料.肥牛树为优良木本饲料树种,是牛、马和羊的好饲料.构树嫩叶营养丰富,可以喂猪,树皮可以造纸.从2000 年起,各县林业部门利用退耕还林时机,在全县范围内发动有条件的农户推广种植任豆树、矮象草、黑麦草等优质牧草,其中巴马县种植13300 多亩.
  都安县境内可利用草场面积约1.3 万多公顷,养殖山羊成了当地农民传统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
  种草养羊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冬季饲料不足问题,都安全县几年来累计种植牧草近300 公顷.目前,都安全县的山羊养殖户有3 万多户,饲养量56 万只.[12]
  同时,都安县推广全圈养方式,用桂牧一号牧草、甘蔗尾等揉搓软化+ 良化酶发酵后喂羊,同时补给玉米、豆粕、微量元素等综合育肥饲料,大大缩短了饲养周期,一般喂养7~10 个月即可出栏.
  (五)竹藤类产品加工
  竹、藤是广泛用于建筑、造纸、食品、家具、包装、运输和医疗保健等行业的非木材林产品.对于竹类资源的利用除了包括加工清水笋、笋干、土纸、竹筷、竹席、竹编、竹工艺品等传统产品外,还有竹水泥模板、竹地板、竹快餐盒、高档竹家俱、竹炭、即食笋系列等新产品.大化县传统工艺品的六也藤编、共和竹编畅销国内外.都安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加工有16 家,年出口额达1.2 亿.[9]144通过经济作物种植,布努瑶的产业从单一趋向多样.不仅增加了农民的作物种植种类,而且带动了养殖业、林业的发展,与之相关的销售业、屠宰业、饮食业、羊毛、金银花等加工业也逐渐出现,新兴产业使得布努瑶农民的生产活动日趋复杂、多样,增加了他们经济收入.
  三、布努瑶非木材林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石漠化治理任重道远,难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迫于贫困的压力,掠夺式的资源开发方式成为必然.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造成了布努瑶族山区的生态恶化.1950~1960 年代,"大炼钢铁运动"和"以粮为纲"导致了陡坡丛林大面积毁损,陡坡地段强行建构固定农田,加剧了布努瑶山区生态恶化的势头,重力侵蚀和流水侵蚀都极其严重,只是勉强开辟出的耕地,基础不稳,而且还加剧了土地的石漠化,容易导致大面积山体滑坡.1980 年代,整个布努瑶山区凡属陡坡地段开辟的耕地,绝大部分被流水冲毁,石漠化现象严重.
  2004 年,都安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县的29.8%,占碳酸岩盐的93.47% , 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为17.39%,中度石漠化的比例为8.5%,重度石漠化的比例为3.28%.[13]大化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87 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87%,全县约5000 公顷的表土基本流失.[14]贫困山区广泛地存在环境资源过度、无序开发,甚至在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某些短期行政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还助长了这种做法.其结果是部分贫困山区陷入了"贫困-无序开发(破坏)-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更贫困-再破坏-更恶化-直至赤贫"的恶性循环.
  (二)以"采集-出售"为主要利用方式,经济效益低
  多年来,"采集-出售"为布努瑶非木材产品产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但这种方式收益较低.为能从非木材林产品的利用中获取更大收益,人们增加了对非木林产品的采集,没有顾及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产出减少和资源的衰减.近年来,布努瑶非木材林产品的人工培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由此出现了"培育-加工-出售"这一新型利用方式,这一方式改变了对于野外资源的依赖性,使得人为活动对于自然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构成的负面影响得以控制,有助于可持续的利用野外资源.但在"培育-加工-出售"方式中,培育、加工技术落后及销售流通环节过多,成为非木林产品培育活动效益增长的制约因素.
  (三)非木材林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广西是我国野生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对各类野生资源的利用活动活跃,但缺乏产业规模.纱纸、竹藤、旱藕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多数还沿袭小农经济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加工企业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平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深加工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只以生产初级加工和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
  四、发展布努瑶非木材林产业的对策
  非木材林产品资源是再生资源,但绝非是不可耗竭资源.当对非木材林产品开发利用超过森林生态系统承载力闭值时,资源存量将难以支持资源的再生,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打破自然演替序列.在喀斯特山区,由于土壤薄瘠、地表水缺乏、地下水埋藏深等因素,作物生长缺乏营养元素的充分供给,森林植被单靠自然演替要经过比非喀斯特山地长得多的时间,且恢复的乔木生物量也远低于同样条件下的非喀斯特山地,因此不可一味只靠退耕还林的办法.
  (一)针对自然生态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林
  山坡上部的石山森林由于泥土极少,造林非常困难,必须要严封,不许砍伐一草一木,同时在保持原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可以引入一些新的物种.
  治理目标是退耕还草,将耕地恢复为可供畜牧的草地.刀耕火种可以加速石灰岩的成土速度,布努瑶居民应按照传统方式实施刀耕火种兼畜牧经营,选择石化率超过75%的区段作为烧畲地,实施集体承包、连片规划,烧畲地与牧场连片交替使用,两年一换,收割后撒播牧草种子,不在区段内翻土耕种和种植经济树种.推广适合于石化山区种植的优质牧草,引进适合于高山放牧的牲畜品种.瑶族群众应凭借传统技能在农牧兼营中求得经济发展,同时又能为洼地区段的生态恢复提供土壤基质的来源.[15]
  布努瑶掌握驯养各种野生动物、树墩再生育林、在森林中培育药材和有用植物的特殊技能,以及在山坡下部推行经济果木与经济植物、中药材立体栽培技术.地方政府在退耕前应当安排好树种配置和林草物种配置,允许群众选择蜜源树种、饲料树种、纤维树种和经果树种作为退耕过程中种植的树木,允许间伐,但砍伐后需要按传统技能进行处理,并补种新树.在山坡中部和在封山的基础上选择有一定经济效益的速生用材树种,如吊丝竹、麻竹、任豆、香椿、牛尾树等进行人工种植.在林下栽培毛葡萄、金银花及黄豆、旱藕等既有经济效益佳又能覆盖裸石的矮杆作物,作物收成后可将其杆叶压青作绿肥,以改良土壤,形成立体生态林.山坡下部可以选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果树如大果枇杷、柿子、麻竹、苦丁茶、甜茶等主体栽培种植示范,林  下种黄豆、旱藕、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在绿化石山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农户住房周周还种上任豆、香椿、竹子等绿化树种.
  (二)建立合理稳定的立体生态结构
  经济林的种植侧重于社会经济效益,却往往忽视了自然规律,即喀斯特山区景观的演替规律,因而在该地区不可一味强调单纯发展经济林.虽然种植经济林的山地条件较好,但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的普遍脆弱性限制了局部的小环境,整体说来退耕后的山坡生态是不稳定的,如种植上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经济林,很容易使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再次失去平衡;另外喀斯特山区的土壤薄,难以满足乔木根系生长的要求.依照遵循自然规律、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在喀斯特山区应以播种适应喀斯特生境、生长迅速、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灌木为主,如豆科类的灌木植物,辅以具同样条件的乔木,待灌木稳固了土壤、改善了生态环境后,可再过渡到以种植乔木为主,以形成生产力更高,稳定性也更好的生态系统.
  1999 年9 月,中日合作在大化县七百弄乡开展了"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生态重建与持续生物生产效率综合开发研究".专家们认为,石山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应包括林草、林果、农田和养殖4 个亚生态系统,各亚系统通过物质流动和能量传递连接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并随外部投入的变化系统进行动态调整.几年来,项目组对4 个亚生态系统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包括采用砌墙保土、蓄水灌溉,使用沼气液肥、平衡施肥等技术在内的科学方法,并引进了一大批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作物品种.经过几年努力,实验区各亚系统得到合理调整:林草面积与试验前保持基本不变;农田面积减少,林果面积大幅增加;养殖面积增加了5%,达到18.1%.引进玉米、大豆等优良品种试验,引进良种发展猪、羊、鸡等的养殖和示范推广种植金银花、任豆、毛葡萄、枇杷、月柿等.因此,其他布努瑶地区可借鉴该项目研究成果来发展生产.
  (三)在采用"林粮间作"的同时不盲目引种外地物种
  林粮间作、以耕代抚的种植方式可以使土壤活化,提高土壤的通透能力,加速有机物的降解,可以尽快提高地表的覆盖度,控制水土流失的发生,有助于控制低温的无序增高,可以兼顾经济收入和生态维护.在土层深厚地区段可以实行旱稻、红薯、生姜、豆类和花生等作物复合套种和混合种植.套种不仅是为应对水田稀缺,粮食紧张的需要,而且还有助于缓解用材林种植周期长的弊端.实行"林粮间作"不仅使各种植物的生长繁茂,作物产量也能基本实现稳产高产.
  布努瑶村民世代种植粟、黍、荞、豆、山芋等传统物种,乔木树种主要是杉树、樟树、柏树、桐油树、松树以及楠竹等,这些植物长期在本地生长得较好.因此,村民在"刀耕火种"的农林生计中应种植这些物种,"就地取种"就能够快速地恢复植被,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受损生态系统能够尽快自我恢复,还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林粮作物都是本地原有物种,又经过村民的长期驯化,因而即使种植规模较大,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冲击都十分有限,"刀耕火种"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也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深度开发,提高非木材林产品附加值
  目前都安、大化和巴马等布努瑶聚居的各县都在积极引进资金对非木材林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巴马县食品饮料厂研发了"万岗红"牌巴马神酒、三蛇蛤蚧酒、蛤蚧人参酒等保健酒系列,火麻口服液;巴马绿野长寿食品有限责任股份公司开发山茶油系列产品,年产山茶油550 吨,年生产总值3100 万元,销往国内外市场.[10]138 广西建邦农业股份公司也投资2000 万元,年产精炼茶油1 万吨.一些非木材林产品的开发需要借助高科技,除了中草药加工外,还有研发生产竹纤维复合材料、纳米改性竹炭光触媒材料、从毛竹笋加工废弃物中提取黄酮素等高科技产品,从肥牛树中研究其化学成分,探讨开发饲料添加剂或兽药的可能性.
  五、结语
  《面向21 世纪的林业发展战略》中强调指出"林副特产品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开发林副特产品是实行高效、优质和高产林业的要求,是使林区、山区富裕起来的重要途径."《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中也强调"我国非木质林产品丰富,经济价值十分可观,是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并明确提出"合理、高效利用非木质森林资源"的指导思想.非木材林产品的作用显著,不仅为贫困人口提供食物、药物来  源,还是山区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当前布努瑶面对的石漠化生态困境是不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的结果,造成生态救治的长远目标和目前布努瑶亟待脱贫致富之间处于两难选择的困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高以及市场拉动使得喀斯特山区经济发展对于非木材林产品利用产生过度需求,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对于推动非木材林产品利用构成了制约.喀斯特山区原本就较为脆弱的平衡被人类活动打破后,形成"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低下-贫困-掠夺性开发资源-土地退化-环境更脆弱"的贫困陷阱,要消除贫困,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必须稳定脆弱的环境,立足于地方多样化生物资源和民族传统生计方式进行生态重建.必须发掘和利用布努瑶传统的生态智慧和技能,针对性地引进现代科学技术,逐步改变布努瑶的资源利用方式,才能确保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兼容,当地特有的脆弱生态系统才可能支持布努瑶的可持续发展.
  
  • 认准易品期刊网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

特色服务
杂志社内部绿色审稿通道,快速发表论文
发表流程
论文发表流程
专题推荐